北京市首個實現通水的半地下、全封閉再生水廠——肖家河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工程近日完成,昨天,全聯環境商會組織了一次參觀活動,幾十位行業同仁先行目睹了這個污水處理廠的新面貌。
廠區外觀
我們習慣性地叫它“肖家河污水處理廠”,但是此次升級改造后,它確實已經是“再生水廠”,出水水質已經由現在的《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一級A標準限值提高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V類水體的水質標準。
這個廠的前身由桑德集團在2002年建成投產,當時是開污水處理行業BOT模式先河,雖然處理量只有2萬噸/日,但是名氣很大。
據桑德集團負責該項目的運營管理者介紹,2013年,北京市“污水治理三年行動方案”正式發布,政府對肖家河污水處理廠提出升級改造要求,即在不新增占地的情況下,將日處理規模由2萬噸提高到8萬噸,改造后出水水質由原來的一級A提高到2012年7月發布的北京市地標中的B標準,其中主要指標滿足地表水IV類水體標準。
出水口
目前,占地面積2.2公頃的肖家河污水處理廠已可提供優質、安全的再生水源,實現了“不增加一寸土地,處理能力增四倍,升級改造不停運”的目標,處理后的再生水用以滿足周邊地區(小清河、頤和園等)的生態補水需求。
這個項目基本上完全在一期用地的基礎上進行,進來看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緊湊。這次升級改造后污水處理主體工藝采用了“A2O+MBR”工藝,出水采用臭氧紫外聯合消毒,并設有臭氣收集與生物除臭裝置。那些污水處理的大池子都挪到了地下,地上構筑物主要是一些生產性設施。
地面構筑物
該項目技術總工在介紹工程的具體操作過程時,用“華容道”來做比,說整個步驟就跟玩華容道游戲一樣,小心翼翼地在有限的空間里施展騰挪。整體施工計劃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為拆除原絮凝沉淀池和快濾池新建預處理設施及總進水管道;第二階段拆除原提升泵房、初沉池等,新建Ⅰ期生物池和膜系統;第三階段拆除原生化池、二沉池等,新建Ⅱ期生物池和膜系統。
我們當天參觀時,原有的一棟地面建筑還正在做一些后續工作,脫水機房里的味道還比較濃郁,負責人稱很快將進行臭氣的封閉處理措施,這之后就不會再有難聞的味道了。
這個廠目前每日產生70噸濕污泥,干化后為25噸,含水率從80%降低到45%左右。脫水污泥大部分運送到高安屯做焚燒處理,少部分運到阿蘇衛綜合處理。干化用的也是桑德自己生產的電滲透高干脫水設備。通過這樣的減量化處理,需要運輸、交處理費的污泥就大大減少了,據說每天能節約5000元費用。
另,根據昨天獲得的信息,肖家河污水處理廠二期總投資3.32億元人民幣,尚未滿負荷運營情況下(當前日處理污水6.5萬噸)的噸水處理成本是1.8元。
螺螄殼里做道場,確實需要一些精細和專業。據桑德技術負責人介紹,這種做法還將在它們的北京垡頭污水處理廠復制,那是另外一道難題,那個污水處理廠現規模2萬噸,要提升到10萬噸,也是基本上不擴張用地。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