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稅制促資源合理開發
7月1日起,我國將全面推開資源稅改革,實行從價計征,清理收費基金,同時突破目前僅對礦產品和鹽征稅的局限,試點開征水資源稅。“此次改革將通過全面實施清費立稅,構建從價計征機制,建立規范公平、調控合理、征管高效的資源稅制度。”國家稅務總局財產和行為稅司司長蔡自力表示。
據介紹,此次資源稅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擴大征收范圍,逐步擴展至水、森林、草場、灘涂等資源,此次先在河北省開展水資源費改稅試點;二是全面推開從價計征,在前期實施原油、天然氣、煤炭等從價計征改革基礎上,此次對絕大部分礦產品實行了從價計征;三是全面清理收費基金,將全部資源品目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降為零,停征價格調節基金,取締地方針對礦產資源違規設立的收費基金項目。
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調查評估報告發布
6月24日獲悉,《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2000-2010年)調查評估報告》近日發布。調查評估結果顯示,全國生態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生態環境風險增加,生態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2000-2010年)遙感調查與評估”項目是經國務院批準,環保部和中國科學院于2012年1月啟動的,目的是“摸清家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提出對策”。通過調查評估,基本掌握了全國生態環境狀況及其變化趨勢、變化的時空分布特征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找出了生態環境變化及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新時期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對策與建議。
財政部:制定PPP項目財政管理辦法
6月15日,財政部副部長、PPP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史耀斌主持召開PPP工作推進會,部署下一階段PPP重點工作。會議要求,制定出臺PPP項目財政管理辦法,并組織開展專項督查,促進項目規范運作。金融司要發揮好PPP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用,制定出臺PPP項目財政管理辦法,統籌做好第三批示范項目申報篩選工作,組織開展專項督查,促進項目規范運作。PPP中心要堅持專業服務機構定位,研究完善PPP各項操作指引,強化大數據分析應用,推動項目規范實施和市場有序競爭。基金公司要嚴格貫徹落實國務院“用好1800億元引導基金”要求,抓緊健全與投資相關的制度,為項目投資運作提供保障,加快項目投資進度,創新投資模式,確保圓滿完成2016年投資目標。
發改委:5月審批核準780億投資項目
6月14日獲悉,國家發改委5月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6個,總投資780億元。包括農業水利項目5個,總投資92億元;交通基礎設施項目4個,總投資621億元;工業項目1個,總投資8億元;高技術項目4個,總投資57億元;其他項目2個,總投資2億元。這些項目主要集中在水利、交通和高技術領域。一是加強水資源開發,保障城鎮用水安全。如貴州省黃家灣水利樞紐工程,該項目建設對保障當地城鄉供水安全、改善石漠化地區灌溉條件、緩解電力供求矛盾、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二是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三是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提高醫學創新研究水平。
環保部公開水、大氣、土壤“三司”職能
6月13日,環保部通報新設立的水環境管理司、大氣環境管理司、土壤環境管理司組建及其運行情況。環保部介紹,三個環境管理司自組建以來,人員已基本調整到位,工作機制不斷完善,各項工作正協調有序推進。環保部官網顯示,水環境管理司負責全國水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擬訂和組織實施水體污染防治政策、規劃、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標準及規范。擬訂水環境功能區劃和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等工作。大氣環境管理司負責全國大氣、噪聲、光、化石能源等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承擔大氣、噪聲、光、化石能源等污染防治和相關環境功能區劃等工作。土壤環境管理司主要負責全國土壤、固體廢物、化學品、重金屬等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擬訂和組織實施土壤、固體廢物、化學品、重金屬等污染防治政策、規劃、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標準和規范等工作。
水污染防治法修訂征求意見
6月12日,環保部在其官方網站披露了《水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集各方意見。這是《水污染防治法》施行8年來,首次大規模修訂。據介紹,征求意見稿的創新點在于,提出了以水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統籌協調,系統考慮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地表水與地下水并重,綜合運用行政、司法、經濟等多種手段。此外,征求意見稿還提出了建立兼顧流域和行政區劃特點的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體系,建立生態流量保障制度,提出對廢水或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其排入廢水的管理要求,增加農村水污染防治規定等。征求意見稿還厘清政府、排污單位和社會公眾等主體及政府各部門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為環境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預留空間。
三大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均出臺
5月31日,歷經3年多時間,易稿50余次,應對環保“三大戰役”的最后一部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終于落地。其中提出“開展土壤污染調查,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等10條內容共35項任務。明確了“到2020年,全國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至此,《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與已經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三個關于大氣、水、土壤環境污染問題的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本屆政府已經全部制定并發布實施,充分體現了政府鐵腕治污、解決民生問題的決心。
住建部印發人居環境獎評價指標體系
6月3日消息,住建部近日印發新版《中國人居環境獎評價指標體系》和《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評選主題及申報材料編制導則》。新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基本指標體系、城市實踐案例和基本條件三部分內容。基本指標體系由居住環境、生態環境、社會和諧、公共安全、經濟發展和資源節約六大類65項指標及一項綜合否定項組成。其中明確,近兩年內發生重大安全、污染、破壞生態環境、違法建設等事故,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城市,實行一票否決。新版評價指標體系將已被命名為“國家節水型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作為申報的基本條件,將被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作為申報的重要參考條件。同時規定,申報城市需提供4項實踐案例,4項案例應分屬于不同的類別。
九部委:遏制資源無節制消耗嚴守環境質量底線
6月3日消息,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聯合制定發布了《關于加強資源環境生態紅線管控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要實行最嚴格的管控和保護措施,推動資源環境生態紅線管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結合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資源環境現狀和主體功能定位等因素,提出差別化、針對性強的管控要求;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盡快遏制資源無節制消耗、生態環境退化的趨勢,并超前研究其他相關紅線管控要素。
兩部委推進社會資本參與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營試點
6月8日,國家發改委農經司、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在北京共同組織召開會議,進一步推進社會資本參與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營第一批試點。會議圍繞黑龍江奮斗水庫、浙江舟山大陸引水三期、安徽江巷水庫等12個國家層面聯系的第一批重大水利工程PPP試點項目進展情況、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進行了總結交流,討論了試點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并對下一步試點工作進行了研究部署。會議強調,各地要進一步增強吸引社會資本重要性的認識,把推進重大水利工程PPP試點作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創新水利投融資機制、提高水利建設管理能力的重要舉措,充分借鑒已有案例實踐和其他行業有效做法,結合項目功能類型和特點,加快推進項目前期工作,認真做好PPP實施方案編制、項目推介、社會投資經營主體選擇、合作協議簽訂等相關工作,盡快推動本地區試點項目PPP方案落地實施。
環保部將審查19個國家(省)級產業園規劃環評
環保部6月7日發布通知表示,從今年開始,環保部將在河北等9個省(區)19個國家級和省級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試點開展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三張清單式管理。這19個產業園中包括9個國家級產業園區以及10個省級產業園區。河北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曹妃甸新型工業化基地、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均在內。環保部要求,試點的19個園區要制定規劃環評結論三張清單,其中包括應重點保護的生態空間清單。環保部提出,這些產業園區要能識別規劃范圍內可能涉及的禁止開發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生態脆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以及其他對于維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的自然生態用地等區域,劃定應嚴格保護的生態空間。在此基礎上,明確各類空間的四至范圍和管控要求。
環保部通報201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環保部6月2日通報《201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全國423條主要河流、62座重點湖泊(水庫)的967個國控地表水監測斷面(點位)開展了水質監測,Ⅰ-Ⅲ類、Ⅳ-Ⅴ類、劣Ⅴ類水質斷面分別占64.5%、26.7%、8.8%。以地下水含水系統為單元,潛水為主的淺層地下水和以承壓水為主的中深層地下水為監測對象的5118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水質為優良級的監測點比例為9.1%,良好級的監測點比例為25.0%,較好級的監測點比例為4.6%,較差級的監測點比例為42.5%,極差級的監測點比例為18.8%。338個地級以上城市開展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取水總量為355.43億噸,達標取水量為345.06億噸,占97.1%。
新版《地下水質量標準》國標通過審查
6月6日獲悉,全國國土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分技術委員會近日審查并通過了國標《GB/T14848-93地下水質量標準》(修訂)。據了解,此次提交的《地下水質量標準》將指標劃分為常規指標和非常規指標,結合我國實際,將原標準的39項指標增至93項,其中有機污染指標增加了47項,所確定的分類限值充分考慮了人體健康基準和風險。該標準可以作為我國地下水資源管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的依據。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