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農村污水處理市場在呈現出藍海特征的同時,也暴露了缺少專業運行人員、水量水質變化大、單位能耗較高等問題現狀。5月27日,中國人民大學低碳水環境研究中心博士、尚川(北京)水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濤在由E20環境平臺主辦的2016(第二屆)環境施治論壇中表示,正致力于開發一種免運行、抗變化、低能耗的水處理技術,解決上述問題。
國內農村污水處理現狀:處理率低、設施運行率低
目前我國有6.74億農村人口,分布在250多萬個自然村,每天產生3千多萬噸生活污水,但是這些污水處理率不足10%,大部分未經處理排入到生態環境。相比而言,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建設已經非常完善,到目前為止全國將近有4千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在運行,所以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只能說在起步階段,前景廣闊。
此外,在水處理率達到的農村地區,設施運行率低也是逐漸暴露的重要問題。以北京市為例,截止到2015年,全市農村污水處理率已達到60%,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卻出現了設施運行率很低的現狀。我們在技術適用性方面的考慮不足、在后期管理方面投入不夠,都影響了處理設施在后期的運行狀況。
國外治理經驗:常規工藝,高標準管理
50年代末,歐美等發達國家基本完成城鎮化建設,期間投入巨資建設了大批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至70年代末,美國建成18000多座城市污水處理廠,英國、美國、德國各建成了6千到8千座。80年代后,歐美等發達國家開始關注分散污水的治理,開發了一系列適用于當地的分散治理技術,成效顯著。
回看我國的污水處理歷程:90年代末,中國開始加快給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進程,經過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三個五年計劃的推進,大力推進歐美成熟的污水集中處理工藝。20世紀初,中國開始著手治理農村治水。
我國農村污水處理出路何在?中國在治理城市污水時,成功借鑒了國外已有的成熟技術,少走了許多彎路,大大縮短了發展歷程。在面對農村問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借鑒國外的技術?對此羅濤認為:“這個問題是值得商榷的。”
羅濤分析了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分散污水治理方面的技術及管理模式。在美國,目前有1.15億套住宅,污水分散處理率約23%,根據地域不同處理率有所不同。技術方面,羅濤表示,美國的分散污水治理使用的都是常規技術,但出水效果很好。“以美國東海沿岸馬賽諸塞州為例,有67處有健全運行數據,所采用的工藝主要也是生物轉盤等常規工藝,出水非常好。為此,我們梳理了美國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情況,發現美國EPA出版了分散式污水處理系統管理手冊,針對處理復雜程度、污水特征、公共健康、環境敏感度提出了五種管理模式,適用于周圍沒有飲用水源或地下水埋藏較深的低環境敏感區域,對水質有極嚴的要求。嚴格的管理實現了污水處理的高標準排放。”
在日本,污水分散治理技術體系有三個層次的劃分。第一是小規模下水道,采用的工藝主要是活性污泥法等常規工藝;第二是農村污水處理,使用的是接觸曝氣法等常規工藝;第三是凈化槽處理。在管理方面,日本污水分散治理會根據規模的不同,由不同的國家部門進行主管,如小規模下水道(服務人口,1000~10000人)由國土交通省主管,由地方政府負責管理;農村污水處理(服務人口,<1000人)由農林水產省主管,地方政府負責維護管理;凈水槽處理(獨戶)由環境省主管,住戶個人負責維護管理。目前,日本約有860萬臺凈化槽,約90%的是20槽以下的分戶處理凈化槽,服務人口1200萬口,幾乎所有凈化槽的維護管理主體都是個人。在《凈化槽法》中規定了根據不同的處理工藝,不同的處理規模,維護的頻度也有不同。
國內農村污水需要什么?免運行、抗變化、低能耗的專業技術
對比美國、日本及我們的分散污水處理現狀,可以看到三者之間的體系差異。農村污水量方面,我國占全國污水量的50%,美國占25%,日本15%。與此同時,在城鎮化進程上美國和日本已經在上世紀50年代完成,而我們國家才完成56%。因此,發達國家的污水分散治理經驗,我們可以部分借鑒,但由于現實情況相差懸殊,我國農村污水處理技術還是需要“量身定制”。
目前,我國的分散污水處理技術主要有以下幾類。第一類生物處理工藝,第二是生態處理工藝,第三是生物處理+生態處理。這些技術路線各自有各自的優缺點,如生物處理厭氧工藝,工藝簡單,能耗低,產泥量小,但反應速率慢,停留時間長,導致構筑物占地大,投資高,產生的氣體存在安全隱患。好氧處理,出水水質好,占地小,但運行管理復雜、能耗高,抗水質水量負荷沖擊能力弱。第三生態處理,運行管理簡單,維護方便,投資及運行費用低,但是處理效率較低,占地面積過大。生物+生態處理,出水水質可比生物處理進一步提高,但管理復雜、能耗高、占地大。
羅濤總結歸納了目前我國農村污水處理遇到的瓶頸:第一,缺少專業運行人員,由于這些處理規模都非常小,數量多而且高度分散,我們很難為每一個站配備一個專業的運行人員,而且這些農村通常運力市區,設施設備的維護維修和更新等也會受到較大限制。
第二水量水質變化大,農村規模較小,高峰排水會短時間內對處理設施造成水量水質的沖擊,農村居民生活規律高度一致,農村水量水質時變化較大。
第三是單位能耗較高,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規模小,單位噸稅處理電耗往往高。目前典型農村污水生物處理工藝,單位電電耗數倍于城市污水處理。
針對上述問題,羅濤認為,我國農村污水處理技術應滿足三個條件,第一要求免運行,低維護,簡化管理制度情況下進行有效的長期運行;第二抗水質水量變化,讓系統能夠穩定長期保障出水水質的效果;第三需要低能耗,降低能耗成本。
對比上述要求,羅濤認為目前三種處理技術路線都有其局限性:“生活處理、生態處理、生物+生態處理,第一個適用于城鄉接合部、敏感水域周邊和用地緊張的農村等,第二適用于用地不受任何限制的農村,第三適用于敏感水域周邊且用地不緊張的農村。”
但是除以上范圍外,在中國的更大片地域的農村,應該采用何種技術?羅濤提到了由中國人民大學低碳水環境技術中心研發的循環生物過濾工藝。“該技術僅通過一臺設備,耦合了生物和生態兩種技術各自的優勢,免運行、低維護,抗水量和水質變化,能耗低,只有一臺泵作為動力設備。此外,該工藝的投資與運行成本,即噸水建設費非常低。因為該技術已經由國家專利授權。目前我們示范項目已經在3月份竣工,調試時間一個月,出水水質非常好,完全可以達到北京市地標B級標準。”
現場提問:
提問1:在北方溫度變化下降以后,用什么方法運維?
羅濤:采用地埋,上面采用保溫層。
提問2:關于農村污水處理的工藝,目前我國污泥是怎么處理的?
羅濤:我們做了一個特殊的改進,有一個生物處理膜系統,并嵌入了一個循環過程,產泥量特別低,有一部分泥在耗氧消耗過程中自我消解。
提問3:你好,你考慮過堵塞的問題嗎?掛膜以后怎么弄?
羅濤:預處理單元是特別關鍵的,進濾池有一個要求,不能太高,對前處理有一個特別的處理。此外,我們對濾料也有定期清理。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