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6年2月26日,人民日報第15版,刊登鄧建勝的文章“污水處理廠為何不治污”, 指出應以治理污染為本職的污水處理廠,卻成了超標排污大戶。對此,原環科院副院長夏青三度撰文,對該篇文章的論點提出質疑。
夏青簡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兼總工程師。1978年起,開拓了中國水環境容量、污染物總量控制研究,是環境規劃、環境標準、環境標志領域的著名專家。主持了長江、黃河等五大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擔任了淮河、太湖、南水北調東線治污規劃技術總負責;參與制修訂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建立并完善了中國水環境分類管理系統;指導建立了世界最大的中國水環境功能區劃地理信息系統。擔任多項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專題負責人,并多次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出版專著20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一百余篇。
一評:“污水處理廠為何不治污”真乃一篇奇文
2016年2月26日,人民日報第15版,刊登鄧建勝的文章“污水處理廠為何不治污”,由于文章冠以“人民日報說道”,來頭很大,故認真閱讀學習,讀后發現此文有諸多新奇之處,值得關注。
第一奇:題目奇。以污水處理廠為何不治污為題,沒有地域邊界,對全國污水廠都是隨時可扣的大帽子。但是看內容,卻只有甘肅例舉超標企業有35.7%是污水處理廠不達標,卻無超標廠占總數的百分比,就人人喊打?只說明污水處理廠只打撈、過濾、缺少實質性處理,是工藝不當,還是偷排,不做分析,:就對污水處理廠扣不治污的大帽子?過去20年,全國水污染物總量削減,基本壓在污水處理廠肩上。現在業內不滿足于此,正在污水無害化、能源化、資源化下功夫,爭取污水處理廠變再生水廠、新生水廠,主流正是向生態文明的新境界邁進。用不達標廠的違法案例能否定污水處理廠的作用和主流嗎?能扣上不治污的大帽子嗎?
第二奇:推理奇。以甘肅污水處理廠超標排污,推出“人人喊打”,接著推出“污水處理廠成了新的污染源”,再推出“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現行標準是十幾年前指定的,明顯滯后于當前環保形勢。”明明是超標案例,不分析為什么超?特別是氨氮超4倍,是不是有工業廢水?有問題找原因,卻用混亂的邏輯推推出標準滯后?指標“滯后”不達標,指標“先進”了就能達標?
第三奇:論據奇。該文以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濃度達不到地表水五類標準說明排放的是劣五類水為論據,說明加嚴標準的必要性,這是最奇之處。試問,霧霾如此嚴重,所有的大氣治理設施排放尾氣遠劣于大氣二級質量標準,要不要將所有尾氣處理設施都要求達大氣質量二級標準?再回到水,排放標準與質量標準的銜接有混合區,還有不同功能區的不同水質標準,需要因地制宜、因水而異,不能泛泛而論。有需要,可以要求污水處理廠達直飲水,但不是全國都要這么定標準,這一論據奇在沒有把老百姓的納稅錢放在心上,導向“過度保護”,導致“不足保護”。
第四奇:結論奇。治本之策的結論是提高排放標準,嚴加監管。為此,既要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又要鐵面無私。如果這就是治本之策,中國的水環境改善真是指日可待了。事實并不如此,因為生態文明的新要求是山水林天湖、自然浄化,綠色、低碳、循環,不再是用投資、能耗換污染物削減,源分離、清潔生產、環境質量導向應成為結論的新思維,排放標準只是與環評、規劃、排污許可證相融合的一個環節。以偏概全,總不能自稱是治本之策吧。
第五奇:目的奇。此文借甘肅省有污水處理廠列入超標企業占三分之一,借題發揮提出污水處理廠提標是治本之策,是生態文明要求。是為國家綠色嗎?是為污水處理廠達標嗎?是為中國地表水潔凈嗎?看不明白。還是為了管理好污水處理廠嗎?為污水處理增加運行費嗎?也沒說清楚。探求人民日報目的很重要,因為前已述及,這是人民日報說道,是說生態文明之道?還是污水處理之道?因為打著人民日報的旗幟,絕不應該等閑待之。
一篇小文,由于是媒體就專業領域技術問題發表綱領性觀點,并以生態文明和治本之策為旗幟,確實可以評價一下,“人民日報說道”真代表黨的喉舌責任和體現生態文明的社會責任嗎?
二評:提高排放標準不是治本之策
“人民日報說道”提出“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現行標準明顯滯后于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治本之策是相應提高排放標準……”。這一觀點并不反映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也不能稱為治本之策,需要澄清認識,正確導向。
首先,治本之策應從源頭抓起。大家都記得錢易院士最近不厭其煩的講黑水、黃水和灰水,她老人家期望用世界給排水協會區分污水類別的事實引導國人從污水源分離的理念出發,從污水處理廠的輸入開始,實現清潔生產,推進污水資源化,這才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
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每天處理1.6億噸的生活污水,已飽受糞尿之苦,污水處理廠90%的氮、70%的磷,都是人糞尿帶來的。因為糞尿,處理廠總氮、總磷達一級A標準投入大,成效低;全國處理廠年產3千萬噸污泥,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中水消毒除味后仍難符人意。
在生活中非常方便的一沖了事,一方面造成糞尿營養物進入農田循環鏈的斷裂,另一方面造成污水處理廠用高能耗去除糞尿營養物的弊病。為了綠色低碳,德國科學院預測本世紀中葉城市下水道將發生革命。那時,城市將重新出現200年前的景象,糞尿不進下水道,街上行駛著運輸有機肥的車輛。城市污水處理廠則不再是高耗能污染源,結束用納稅人的錢在尾端消減污染物的歷史,代之以在前端變廢為寶。
廁所革命和下水道變革才是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污水治理治本之策,才有可能實現污水處理廠綠色、低碳、循環的目標。試想進入污水處理廠的污水將不包括黑水和黃水,主要污染物將變為商品肥進入農田;農村不再用化學肥料,確保城市食品和飲水安全;城市下水道也不再輸送糞尿營養物,城市工業文明回歸農業生態文明,這將給百姓帶來多大的實惠。習總書記提出的廁所革命就包含人性化、資源化兩個要求,融匯在五位一體的發展模式中。美國人比爾·蓋茨呼吁世界重新設計廁所,世界標準化組織成立不連接下水道的廁所國際標準專委會,都表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的廁所革命和下水道變革與世界同步。
其次,排放標準不能隨意加嚴。我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建立的兩類兩級中國環境標準體系,規定了質量類標準基于保護水生生物和人體健康,排放類標準基于技術經濟可行性。國家級標準管全國,地方級標準反映地方特征,嚴于國家標準。在這樣一個大體系中,排放標準只是水污染治理大系統的一個環節。這個大系統是:
1、以環境質量為核心,對實現質量標準的要求有具體規定;
2、依靠環評對空間布局、行業總量、市場準入進行導向;
3、防治規劃對優先控制單元輸入響應有結論,治污重點有方案;
4、排放標準則對全國污染源最佳實用技術和可行技術的采用提出執法要求;
5、排污許可證則對全國固定污染源實行一廠一個標準,一個排污口一個限值,一個水期一個最大允許排放總量,這樣精細化的控制排污當然比排放標準要更為體現因地制宜、因水而異。并對實行濃度控制或總量控制提出排污限值,排污限值區分排污口、水期、和時段。
因此,正確的排放標準一定是處在水污染治理的大系統決策中,反映國家技術經濟可行性,促進多種環境管理手段并用。必須反對任意加嚴排放標準限值,搞一個特別限值去搶占環評、規劃、特別是排污許可證的執法空間;更反對用特別加嚴的“一刀切”國家標準去否定地方標準和排污許可證精細化管理的必要性。留給排放標準的任務最重要的是研究各類污染物最佳處理實用技術和可行技術是什么,并針對國家治污方略提出不同的治污達標基本水平作為底線。不是關在屋子里編標準,而是認真的請教各工業行業、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專家,研究適用于中國污水無害化、資源化、能源化的技術有哪些,篩選可廣為推廣的達標技術。
真正的污水治本之策正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完善,只有深入實踐,才可能獲得真知。
三評: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是什么
“人民日報說道”以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為根據,提出三個結論:“污染物排放現行標準明顯滯后”,“提高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盡快將排污標準與地表水國家標準相銜接”,我們先不必從專業角度論及三個結論是否正確,而應抓住三個結論的綠色旗號,優先討論應該怎樣去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
公眾需要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綠色發展必須以人為本。這一道理盡人皆知,無人反對。但環顧現實,推進綠色發展的阻力仍在于是否以人為本這樣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上。所謂“排放標準與地表水國家標準相銜接”就是在以人為本上缺乏深入思考。
如果提問,我們天天搞發展為的是什么?答案當然是為了人民生活質量提高。那再問一句,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過剩產能?顯然是發展機制上出了問題,決策大興土木發展各類項目時,沒有真正考慮與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有什么關系。習總書記強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綠色長江、生態長江看的比長江經濟帶GDP大增長更重要,是因為綠色和生態能給長江流域人民和后代留下更多財富,這其實是綠色發展的頂層理念,管著各種小道理。再回到排放標準這個小決策,可以要求全國的污水處理廠都實現地表水要求,且不說地表水與再生水的差異,只討論盲目提高全國污水執法底線,讓老百姓多掏多少錢就足夠了。因為,本來可以利用環境容量減少投資的條件被廢棄了,不同功能區水質管理目標減少投資的差異性被忽視了,達到同樣水質標準可以為老百姓節約的水費仍舊需要百姓掏出來。老百姓得不到實惠的決策,不應歸為生態文明建設要求。
再問一句,各部門天天創政績為的是什么?答案也很清楚,當然是為了人民生活質量提高。但是,以建設項目為基礎、以GDP為評價指標、以各部門執法權限為邊界的傳統發展模式,為什么還很有市場?顯然在各部門合力推進綠色發展上又存在問題。談及綠色發展,習總書記從來沒有具體要求哪個部門單獨實現綠色,強調的都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和“生活、生產、生態”三生融合,針對的就是發展模式的變革,改變以犧牲環境和人民生活質量的發展方式。只有各部門形成合力,把青山綠水作為金山銀山,使建設項目與山水林田湖無縫連接,才有綠色發展。“人民日報說道”在提高排放標準上做文章,僅有利于污水處理廠運營企業拿到更多的運營費,并不有利于環保、水利、住建、農業、林業等部門合力治污,對于形成新的綠色發展方式并不起推動作用。
當前,推行綠色發展模式最應反對概念炒作。比如,“土十條”尚未問世,就有了可以拉動幾萬億治理市場的說法,不反對算投資賬,但最嚴重的缺失是,沒有告訴老百姓這些投資能回報老百姓什么,因為綠色發展時代不能只談GDP,不談生活質量改善,不談GDP帶來什么。概念炒作的例子表明,即使是治理土壤這樣的綠色發展好題目,也必須端正綠色發展的理念,把投資和效益與百姓的生活質量提高真正的聯系起來,這才能真正按自然規律搞項目,為人民造福。污水處理廠盲目提標同樣有概念炒作之嫌。
針對綠色理念落實中出現的概念炒作問題,環保部陳吉寧部長及時指出“大治理不是幾萬億”,“只是一個過程”,表現出開拓綠色時代新環保的情結。生態文明時代的建設項目新特征,最主要是綠色、低碳、循環。環保項目更應珍惜人民的錢,要讓錢能生錢,讓環保在變廢為寶、在青山綠水中掙錢,讓生態環保成為發展優勢。習總書記強調長江開發以長江生態大修復項目為引領,讓我們看到了生態環保成為發展優勢的前景。因為青山綠水沒有替代品,為當代、為子孫后代著想,只能首選綠色發展,這才是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的真諦。
我們從上到下的思索理解,可以懂得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是為子孫后代著想的崇高理想;我們從下到上去勤于實踐,可以享受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是在為社會積德,為公眾造福。在不斷地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的反復認識和實踐中,生態文明才能不斷發展,以人為本則頂天立地的形成豐碑。
這樣看來,“人民日報說道”抽掉了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的魂,忘記了用百姓的感覺、百姓的實惠來校驗污水治理治本之策,所以難接地氣,難以跟著百姓感覺走。
附原文:
人民日報說道:污水處理廠為何不治污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鄧建勝
以治理污染為本職的污水處理廠,竟然成了全省超標排污大戶。如此怪事,最近發生在甘肅省。
甘肅省近日點名通報全省14家超標排污企業,污水處理廠居然占了35.7%,其中白銀市平川區清源污水處理廠的氨氮最大超標倍數為4.12。專業治污機構成了人人喊打的超標排污大戶,讓人費解。
治污者為何變身排污大戶?最直接原因,是這些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監管出了問題。一些企業為了節約成本,污水處理環節偷工減料,甚至形同虛設——只在政府部門上門執法檢查時才開機應付一陣,平時所謂的治污,只是對進廠污水中混雜的漂浮物簡單打撈、過濾,里面的氨氮、重金屬等主要污染因子,則沒有實質性的處理。
污水處理廠成了新的污染源,看似讓人匪夷所思,這新聞卻道出了一些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尷尬存在。一方面,大家對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越來越重視,甚至將水體變清、環境改善等重任都寄托在它身上;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起步晚、標準低,哪怕是按現行標準實現了達標排放的,它排出的大都還是未達公眾期待的臟水。
比如,根據現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其達標排放化學需氧量(COD)的最高許可范圍在50—120毫克/升之間,但這一要求遠低于地表水國家標準——三類水COD最高濃度是20毫克/升,即使被視為污濁的地表五類水,其COD濃度也不能高于40毫克/升。這就是說,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的大量污水,仍可能是超出人們預想的劣五類水!
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現行標準是十幾年前制訂的,明顯滯后于當前的環保形勢。如果不盡快將排污標準與地表水國家標準相銜接,那么我們就無法指望污水處理廠總是能流出讓公眾滿意的清水。因此,治本之策,在于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提高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同時,鐵面無私嚴加監管。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