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清華大學工程博士高峰論壇以“聚焦村鎮污水處理”為主題可見行業熱度已然升溫。2015年11月,住建部村鎮建設司發布《關于請做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縣項目對接工作的函》[建村水函(2015)106號],其中表示要在全國100個縣(市、區)開展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但僅限中車、北控、首創三家國有企業參與。
文件一出,引發社會輿論的一片質疑。而在一年以前的2014年12月,首創收購蘇州嘉凈環保,向村鎮污水治理邁出一大步,并將開拓村鎮污水治理市場作為首創重要的發展戰略。由此可見村鎮污水治理市場已經噴薄而出,并且吸引了行業巨頭投身其中。
在首創對其收購公告中對蘇州嘉凈環保的描述:“嘉凈環保定位于分散污水治理領域一體化設備的產業化,優勢在于堅持設備化、標準化的發展戰略和推廣模式”,寥寥數語卻為我們展現了這家企業的風貌。蘇州嘉凈這家默默耕耘地方的企業以技術立身,終于升起國企的旗幟,攜帶充足的彈藥加入群雄涿鹿的全國村鎮污水治理市場。
對村鎮分散型處理技術的理解,嘉凈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2007年江蘇太湖藍藻問題爆發,政府注意到了村鎮面源污染的問題,于是在2007年底、2008年初在常州,嘉凈以EPC工程的方式接觸到了村鎮污水項目,項目實施較為傳統,設計院設計,土建施工的方式為主,但當時就發現采用純工程的方式去做,如果要鋪開來成批量建設就會出現建設管理問題,同樣一套標準圖紙,卻因為不同的土建施工管控,產生了不同的處理效果,工程最終質量一致性不強。2008年,嘉凈正巧有機會到歐洲考察,借鑒了德國在分散型污水處理上的建設經驗,走上了一體化裝備研發之路。
從水質效果、產品適用范圍和成本方面考慮,嘉凈選擇了人工強化生物處理的一體化設備,最初選的工藝路線是SBR法,因為考慮到這個工藝負荷高,效果也不錯,但在堅持了2、3年后發現這個工藝的缺陷,由于SBR屬于活性污泥法,微生物沒有固定,在水量水質變化的情況下效果波動大,需要頻繁的現場人工調整才能獲得穩定的水質效果,在量大面廣的分散式村鎮污水領域不太適用。于是又借鑒了日本的凈化槽技術,以微生物附著在填料上的生物膜法方式,可以在不需要太多的人工干預情況下就能夠實現穩定的效果,也就有了DSP-SH系列產品,從最小的0.5噸/日,到50噸/日以上均提供了規格全覆蓋的標準化產品。
和多數村鎮污水治理領域的環保企業一樣,嘉凈結合用戶的需求,在確保水質達標的前提下,確定了四個維度,包括無人值守、較少的維護量、低成本、環境友好,在產品不斷升級的過程中始終圍繞這些維度實現突破,努力成為業內尖兵。
無人值守
無人值守就是要依靠傳感器的數據采集、數據遠程傳輸、數據分析、設備的自動運行來實現。2009年在設備設計之初,嘉凈就在國內率先推出污水處理站區數據遠傳功能,當時用GPRS技術遠程發短信來實現監控端和現場端的聯絡,通過采集調節池液位數據來了解水量的變化,采集風機、水泵的啟閉狀態、運行電流來了解設備實時狀態,數據傳到控制平臺,通過后臺的解析,能夠判定設備工作狀態正常與否,很大程度保證設備處于受控狀態,一旦有問題可以快速的響應,極大的提升了設備穩定運行的時間。
大家可以跟著筆者一起回憶,2009年的時候GPRS技術已經被環保局大量運用在污水廠的出水水質監控領域,這個并不太難實現,也不算很酷,但嘉凈就進行了快速創新,實現了集成應用。但是,穩定運行和穩定達標運行是兩個概念,村鎮分散污水處理裝置人工巡視周期往往長達2~4個月,有可能人工巡視剛結束,曝氣頭或管路就出現破裂,供氧不足而造成水質惡化。由于投資的限制問題,在一體化裝備上無法像大型污水廠一樣安裝很多的監控儀器,因此會有所取舍,為確保水質發生異常時能夠及時預警,嘉凈已經在新一代產品中使用了溶解氧監控,并且正在研究以低成本方式表征進出水水質改善的裝置,同時尋找更加適用的精確的小水量計量技術,一旦成功應用,將進一步提升對設備現場運行狀態的了解精度。
較少的維護量
能想到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選用不用花心思的設備,不要頻繁潤滑、清潔,沒有太多的易損件更換、儀表校準方面的工作量。值得一提的是,嘉凈在風機技術選擇上的行動迅速果斷。通過對運行站點維護工作的統計數據發現,風機的穩定運行時間是個短板,在小規模污水處理裝置上,最初采用的電磁活塞原理風機半年左右就需要維護,極易發生故障,帶來了很大的維護成本,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嘉凈通過一年的時間尋找到技術,并和技術擁有方以合資方式引進了適用的風機產品,將一種隔膜原理風機融入了自身的一體化裝備,將維護工作周期從6個月提升到了18個月,且在此過程中不需要做維護動作,額定壽命也增加到了3~5年,由此完成了這項技術的改良,將維護周期提升了3~5倍。提升了在較少維護量的緯度方面的競爭力。
低成本
在12年以前村鎮污水治理項目以EPC模式較多,那時的低成本重點指建設投入,而隨著BOT、PPP等模式的興起,低成本的概念也需要體現在運行成本領域。嘉凈在產品的制造端成本控制的理念有兩條:
一、簡單的事情不要復雜的去做;
二、大規模生產降低制造成本。
滿足強度和功能的前提下,產品設計的過程盡可能減少結構,減少工序步驟,要考慮加工的難易問題,能否滿足快速制造的要求,通過批量化生產來降低采購成本、制造成本,這些理念已經在產品標準化制造領域發揮了極強的優勢。在低運行成本領域的工作重點,嘉凈認為,一方面在于產品本身工藝選擇、高效能設備、高壽命設備的集成;另一方面在于向管理要效益,假設1個縣10個站點要配置10個人員,換成1個縣100個站點則不是需要10倍于此的人員,而可能僅是20個人員,因此村鎮污水治理項目的運行成本更多的來自于管理水平,即管理團隊人均服務站點的數量可以提現出綜合實力。
環境友好
分散式村鎮污水處理裝置往往靠近污水產生點,因此提升產品和周邊環境的親和力至關重要。嘉凈有幾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個是噪音,不能擾民,因此風機的選型方面目前的產品噪音能夠控制在37分貝,是一個很好的提升。
第二個是減少污泥量,傳統的生物法不產生污泥又有一個好的水質是不太可能的,嘉凈采用的技術方式是在儲泥池里做了定期增氧的方式來削減有機污泥,將污泥清空的維護周期從6個月延長到12個月,并且通過采用大型污水廠使用的脫水干化技術完成無害化處置。
第三個是在管網建設和維修動作,應減少對周邊居民生活的干擾。當筆者問到為什么采用不易維護的地埋式,是否重點考慮了環境干擾的問題或減少水頭損失的能耗問題時,嘉凈提出其出發點更多的則是小型裝備埋地更有利于設備運行溫度的保障,環境友好和減少水頭損失只是附屬帶來的好處。
在四個維度方面的理解和努力讓首創嘉凈始終走在產品創新的道路上。從2009年底開始到2015年一共產生了五代產品,第一代至第三代采用SBR工藝,主要的改動點是殼體材料,從搪塑制品到中空片材繞制,再到玻璃鋼制品。
搪塑工藝的設備費用低,生產速度高,工藝控制簡單,但制品的厚度、質量的一致性較差,常用的搪塑材料為聚氯乙烯(PVC);
中空片材繞制相比于搪塑,具有防震、可靈活設計結構,不需開注塑模具等優勢,常用的中空片材為聚丙烯(PP);
玻璃鋼(FRP)制品的力學性能、隔熱性能、材料抗老化、壽命方面較有優勢。
第四代產品沿用了玻璃鋼材料,但是將SBR工藝改為AO+接觸氧化工藝,大幅度降低了工藝現場維護量,形成了凈化槽的外形。
第五代產品則是將玻璃鋼材料全部改為了聚雙環戊二烯(PDCPD),相比于玻璃鋼的生產效率低、工作環境差,以及對環境污染嚴重的缺陷,PDCPD更加環保,可一步成型、生產自動化程度高,降低勞動力成本,同時具有良好的抗沖擊和熱穩定性。五代產品的更迭過程當然還有很多設計、結構、設備選型等方面的優化內容。在六年的時間里產生了五代產品的速度凸顯了嘉凈持續關注新技術在自身產品中的應用。
說到未來技術方向,嘉凈指出,更高的處理負荷技術、針對不同濃度水質不同水量的適用性技術、在國內各地域均能使用的更強適應性技術是值得期待的。目前嘉凈積極布局國內市場的同時,也在瞄準國外市場,通過走出去來和世界技術比肩,一方面獲得業務訂單,另一方面探知國際上對技術需求的變化,提升產品技術先進性。
2007年到2015年,首創嘉凈以技術立身,在傳統的水處理技術領域,但卻又是一個全新的業務領域認真耕耘,以規模化標準化制造的產品,獲得大型國企青睞,對接強大的市場和資本力量,從江蘇走向全國,從國內走向世界,為眾多環保企業提供了一個發展脈絡,為首創嘉凈點贊。
作者簡介:季中良
就職于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中心,長期從事水務行業,擁有豐富的市政、工業廢水治理設施建設、運行實踐閱歷,曾從事10萬噸以內不同規模中小城鎮污水廠的建設、改造、運營管理。
編輯:陳丹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