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李東序說,城市化的加速發展,要求市政公用行業必須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總人口12.8453億人,有660個城市,城鎮人口大約5.0212億人,城市化水平39.1%。
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要求,要加快城鎮化的發展速度,要建立布局合理,結構完善,特別是生態環境優良的城鎮體系,實現城市發展帶動農村發展的新格局。因此基礎設施必須要在城市規模、人口方面配套。
從總量看,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幾年的努力,我國城市公用設施建設基本上解決了喝水難、走路難、供熱難。但目前發展還不平衡,局部地區還嚴重短缺,城市基礎設施總體上僅僅還完了歷史欠賬。與聯合國建議的發展中國家城市市政公用設施投資比例要求相比,還很不夠。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的市政公用設施50%已經陳舊,甚至很多城市道路問題非常嚴重,一般的車行道坑坑洼洼。
普查發現,全國的供水管網漏失率平均為20%左右,最高達40%。陳舊的城市管網的改造任務十分急迫。
內在動力在地方政府
李東序稱,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為中國市政公用行業改革創造了外部環境。中國市政公用行業的市場化落后了,要打破壟斷行業,引進市場經濟,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據介紹,我國各省、區、市在推進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方面已進行了積極探索,各地政府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
李東序認為,市場化的內在動力主要在地方政府。目前,我國市政公用設施建設資金短缺,按照測算,我國城市每年需要投資3000-5000億元,而實際投資差距較大。市政公用行業運行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也是亟待改革的一個方面。
這幾年,市政公用設施建設主要靠國債帶動,這是必須的,但不是持久的。這幾年政府的錢,無非是保持城市正常維護,而且城市建設配套費恐怕不會撐多久。
2001年,全國出讓土地價款492億元,這些資金都是在花后代子孫的錢,而且相當一部分城市沒土地可賣,沒土地可批租了,可批租的土地資源減少,就意味著城市建設資金的減少。
另外,市政公用行業有一個效率低下、政府負擔過重的問題。凡是沒有改制仍按照老的經濟體制運行的市政公用行業,弊端越來越明顯,人浮于事,由人的因素帶來的經營成本高、服務質量差等一系列問題顯現出來。
應建立特許經營制度
李東序說,全國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開展得較慢,不完全是因為地方政府和行業思想不解放。這個行業與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處理不好,會影響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所以無論從理論到實踐,都要求對這個行業,既要進一步推進市場化,還要有一種監管的辦法,實行有效監管,保證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
對于市場化和監理特許經營制度,建設部研究了多年,這個制度就是按照經濟管理的方式,加強對行業推行市場化的監管。按照這一制度,政府可通過特定程序,授予企業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對某項市政公用產品和服務進行經營的權利,并以協議方式界定政府與被授予經營權的企業雙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
李東序主張,在市政公用行業,政府和企業應該是伙伴關系,并掌握好經營主體選擇必須引入競爭機制,由政府代表大眾授權,因為這種權利是公共權利、社會權利,雙方以協議的方式,界定權利、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規定:直接關系國家安全、經濟安全、公共利益以及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事項。有限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有限公共資源的配置的事項等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特許經營制度是一種新型的制度,考慮到中國的基本情況,這個創新制度的建立,應選擇公開招標,發布公告,專家評審,評審完了再選擇,做到公開、公正、公平。
編輯:謝曉慧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