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氣治理政策的不斷加碼,大氣治理市場需求也逐步釋放,根據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的投資估算,在2013-2017年,全國大氣污染治理所需投資總額約為1.75萬億元,國家財政投入僅占一小部分,更多的資金還要從市場中來,如何調動資本市場的積極性,引導資金流向環保產業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7月17日,以“大氣治理的投融資模式”為主題的第二期大氣高級戰略沙龍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召開,本次沙龍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與中國大氣網共同主辦,旨在探討大氣治理資金流向、產業投融資模式等核心問題,為政府和產業界提供參考。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凱軍、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馬永亮、清華大學建設管理系教授王守清、清華環境學院環保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總編傅濤、環境規劃院大氣環境規劃部副主任雷宇、E20環境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主編成衛東、北京大岳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永祥、江蘇鹽城市亭湖區人民政府區長楊雪峰、鹽城環科城主任張偉中、中持環保董事長許國棟、中海昊華董事長羅永泉、國電清新總經理助理趙邁等近30位政府相關部門領導、學界、產業界代表出席沙龍并參與討論。
為與首期大氣高級戰略沙龍形成銜接,賀克斌對大氣成因進行了簡短的介紹。他認為,大氣污染成因的復雜性帶來了治理的難度,各地政府扛著高壓治理大氣污染,“地方領導在意的是,一動環保,GDP就掉下來了。” 通過單純的技術和管理無法實現目標時,市場機制和經濟的杠桿作用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根本辦法。賀克斌介紹,中國人民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馬俊正在做PM2.5經濟政策研究,他認為如果操作得當,是可以做到在GDP不掉的情況下實現大氣污染治理目標的。對此賀克斌表示:“政府很多急迫的需求,給產業界帶來很多機會,如果能找到好的辦法,有了好的投融資機制,形成有活力的治理市場,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隨后,E20環境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作了主題發言,他介紹,五年內全國范圍大氣治理的資金需求約是1.75萬億,并梳理了中央及各地政府大氣治理投入,然而這一部分投入只是杯水車薪,1.75萬億的巨額治理費用仍面臨很大的缺口,亟需社會資本的注入,然而“大氣污染沒有明顯的邊界,沒有商業模式”,這是社會資本難以注入的根本原因。薛濤分析道“第三方治理在水污染治理領域、固廢領域都能實現,但大氣領域社會資本很難進入。我們認為有四個融資困境,第一是環境領域融資渠道相對較少,難度較高,第二是私營環境企業規模小,社會資本進入的規模有限,第三是有限追索制沒落實到位,融資體系并不完善,銀行需要母公司的擔保,項目公司以本身的風險難以得到貸款,項目融資不盡完善也制約了資金進入環保領域。前三點是環保領域的共性,第四點是大氣領域的特點,項目邊界不清晰,不具備項目融資可能性,大氣領域比較難以實現基于公共服務的項目融資結構設計。”傅濤也認為大氣治理行業與水污染治理、市政垃圾處理在性質上有很大區別,他說:“大氣治理沒有很清晰的邊界,沒有辦法通過投資拉動來實現,大氣治理很多項目沒有經營性,不是政府公共服務采購,而是政府要求污染企業做脫硫脫硝,本質上不是特許經營,大氣大部分的治理措施沒有成形的商業模式,用投融資的方式把大氣治理在產業上落地,相對比較困難。”
基于此結合E20環境產業研究院相關研究,主講人向現場嘉賓提出了大氣治理錢從哪里來、怎么來的議題。
對于錢從哪里來,與會嘉賓的觀點非常一致,大氣治理的錢,無非是兩部分:公共的錢和私營的錢,及政府出資和社會資本的注入。中持環保董事長許國棟把這兩部分資金比喻成“仰望星空的錢”和“腳踏實地的錢”,大氣治理產業的發展,急需要仰望星空,又需要腳踏實地。
治氣錢來源很明確,而錢怎么來成為了重點探討的對象。清華大學建設管理系教授王守清認為,大氣治理的錢,政府應該承擔大頭。他舉了地鐵四號線的例子,地鐵四號線總投資需要150億,而政府承擔了70%,到運營階段,又進行了兩次票價補貼,使得項目得以順利建設運行。這與大氣污染物治理相對成規模的火電行業有些相似,馬永亮認為“電力是一個很好的模板,國家有脫硫電價補貼,電網來計量,環保來核查,物價局再去結算,這是一個很好的模式。” 這一觀點得到嘉賓的認可。
社會資本怎么來,是這次討論的重中之重,作為政府主導型產業,許國棟認為,大氣治理社會資本的注入,還是要由政府來主導,并且必須“科學化的指導”,金永祥說:“比跟政府要錢更重要的是有效的使用”。而發揮杠桿作用帶動社會資本進入大氣治理行業,是政府資金使用的一條“正道”。楊道杰認為,應該用政府財政有限的資金尋求放大效應,比如用貼息使金融資本參與進來。
傅濤補充道,撬動社會資本方面,應該用政府的錢尋求三個放大。第一個是責任放大,針對排污企業,無論叫他付費也好,叫他負責也好,政府應該想方設法花少量的錢,逼著企業投入十倍二十倍的錢用于污染治理;第二個是模式放大,根據受益者支付原則,設計出盡量把受益者變成經營行為,就像把脫硫脫硝變成經營行為,用不著你政府投資,就起來了。比如VOC治理,工業園區臭味治理,找幾個點進行制度設計,就像污水處理BOT一樣,政府不用掏錢,游戲規則設計好了的話,市場就會投,通過這種模式放大,可以把投入再放大十倍以上;第三個是金融放大,把政府補貼變成服務性的采購性的補貼等方式,實現政府財政“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然而,大氣治理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工程,所有的提議都需要經過事實的驗證。出席沙龍的嘉賓認為,要想形成大氣治理產業,最首要的是明確大氣治理的幾個領域,劃清邊界,找準一些可以做成大規模項目的領域。金永祥表示:“每進入一個新的行當,可能不是設計出來的,需要磨合很長時間,突破很多體制方面的限制。對于這么一個復雜的問題,像薛總說的沒有邊界,沒有項目,想一步解決幾乎不可能。做融資應該先把復雜的事情清晰化。如果可能的話,我們一起在某一個項目里突破,一點一點做。一旦做好了之后,其他行業學起來就非常容易。”
最后,傅濤指出,大氣治理任重道遠,大氣治理投融資模式也是在初期探索階段,也許目前的討論雖不盡完善,但“我們渴望通過探討和研究,在大氣領域逐漸形成一個一個清晰的模塊,通過投融資的橋梁,讓市場可以識別,讓政府可以變成監管者、參與者,讓公眾參與,讓多元博弈發揮更好的作用,最終實現我們的藍天夢。”
編輯:成苗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