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家正大力鼓舞第三方環保企業參加環境整治。據悉,近期發改委呈交的有關“企業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報告受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副總理張高麗的批示,國務院有望于近期討論出臺相關政策措施。
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由此帶來的工業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治理形勢相當嚴峻。當前,我國長期推行“誰污染,誰治理”的治污理念,由排污企業自行解決治理問題。但由于缺乏有效監管,排污企業自覺控污主動性不強,治污設施往往建而不運、運而不足,嚴重影響了治污效果,難以遏制環境質量持續惡化的勢頭。在此背景下,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實行“污染者付費、專業化治理”勢在必行。
政策發力 推行第三方治理
早在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就明確提出了“建立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政策措施,為第三方治理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今年9月,發改委、財政部、環保部下發通知調整排污費征收標準,廢氣、污水主要污染物征收標準將較現行標準提高一倍。排污費的提高將會增加企業的排污成本,激發企業的減排積極性,促進環保支出,該項政策體現了政府以經濟手段調節市場,對催生第三方治理的市場需求是利好因素。此外,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方案制定已提上議事日程,發改委將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加快建立和完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第三方治理的改革措施將于今年內制定完成。
污染者付費 專業化治理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指排污企業以簽訂合同協議的方式,通過付費將產生的污染交由專業化環保公司治理,實現污染物達標排放的目的。
與傳統的企業自行治污的模式相比,第三方治理具有多種優勢:對于排污企業而言,采用專業化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達標排放率﹔對于環保部門而言,治污責任向環保公司轉移和集中,減少了監管對象,大幅降低了執法成本。對于環保產業而言,第三方治理促使環保公司開辟新的業務領域,由過去單純的設備制造、工程建設,拓展到投資運營服務,將大大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從而推動整個環保產業的發展。
進展緩慢 仍需跨越“三道坎”
目前,第三方治理在中國的進展依然緩慢,據E20研究院不完全統計,工業污染治理設施的市場化運營比例較低,在5%左右,而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市場化運營比例已達50%左右。究其原因,第三方治理目前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需要跨越以下“三道坎”。
法律責任界定坎。簽訂第三方治理合同后,在現有法律條件下,治污責任并未轉移到環保公司,污染物達標排放的法律責任主體仍是排污企業。一旦發生超排等行為,即使排污企業嚴格履行合同條款,仍需承擔違法排污的法律責任。此種情況下,排污企業面臨較大的法律風險,大大降低了其參與第三方治理的積極性。
付費保障坎。目前,第三方治理治污費用的支付形式是先治污后付款,此種模式對排污企業的履約信譽有較高要求,除以之外,環保服務公司仍需承擔較大的經濟風險,如排污企業所屬行業不景氣或自身經營不善導致業務萎縮甚至倒閉造成治污費用支付困難。
技術坎。隨著環保產業的發展,我國環保公司的技術儲備和研發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在工業污染治理領域,由于污染成分復雜,治理難度大,現有的專業化技術水平、運營管理能力還有待提高。
大勢所趨 亟需掃除障礙
在當前形勢下,推行工業污染第三方治理是大勢所趨。需要政府強化排污監管,加大對違法排污的查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增強排污企業采購專業環保服務的原生動力,夯實第三方治理的市場基礎,同時應做好制度設計,為第三方治理掃除各項障礙,如彌補現有法律空白,明確相關責任承擔主體,實現治污責任的轉移等。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