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 新聞 > 正文

中國如何能養活自己?

時間:2014-05-23 10:04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岡特?鮑利

評論(

中國水網編者按:《藍色經濟》是比利時作者岡特?鮑利的一本經管書籍,但卻觸及到了中國環境產業的“靈魂”。與以往的利益交換模式不同,藍色經濟思想更強調利益共生,在自己的生態系統里,實現微循環和零排放。在國內的環境界,其實有些企業正在進行的一些實踐,已經體現了藍色經濟的思想,但還沒有貫通。藍色經濟在中國要落地,必須要有示范。

據悉,中國水網研究院在傅濤博士的帶領和指導下,對藍色經濟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研究,希望尋找合適的案例,探索以藍色經濟理念促進中國環境產業發展;并將于今天下午召開題為“藍色經濟與環境產業的技術方向”的環境技術沙龍,敬請關注。

中國一向自給自足,以前行現在更要行。

世界上,如果有國家知道如何才能夠自給自足,就非中國莫屬。即便如此,當飲食習慣發生改變,新一代的中國人如果也想和西方世界一樣享受肉類、小麥、牛奶和玉米,那么,全世界的糧食供應系統肯定癱瘓。“誰能養活中國?”這個引起爭論的敏感問題是萊斯特.布朗教授在大約十年前提出的。最近他又提出“美國能養活中國嗎?”再度引起爭論。如果有必要,布朗教授能用事實滔滔不絕來說明問題的真相。然而,中國新一代中產階級成長在被漢堡包、奶昔和花式面包包圍的環境中,對食品需求確實不同于傳統的中國口味。以中國目前農業總生產的能力,必然造成對國際糧食貿易價格的巨大壓力。這些,都已經成我們眼前的事實。

中國當然有自主權來選擇如何滿足水、糧食,健康,住宅和能源的基本需求。藍色經濟所帶來的生態創新,正是中國生產足夠養分的最佳選擇。此外,還要盡早地讓中國人都了解,西方生活方式的不健康、不可持續,是不能作為追求目標的。就像布朗描述的一樣,按照西方的餐飲方式,美國連中國都顧不了,就更別說全世界了。

如果中國選擇走西方這條路,那么,必然脫離不了用生長激素、酵素、抗生素來控制和預測轉基因谷物、水果、蔬菜甚至家禽、動物等的栽種或養殖。要想影響生物的成長過程,必須采用化學,更確切地說生物化學的方式.自然界的五界,在生態演化的大轉輪中,反而無法預測結果.在這樣科技化的糧食生產過程中。要保護環境,就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

轉基因生物雖然目前無法預知,但是,只要違背自然演化的過程,就注定要失敗。這還不是因為生長激素和抗生素配合轉基因。達不到成長快速、高效的要求。而這種商業模式附帶的高成本和為環境付出的高代價。擁有這些技術獲專利的公司,都在設法保護這些知識產權,并不希望農民或競爭對手任意取得。都想把種子的利潤定高,來獲取開發產品和獲得各類批準所投入的資金。這些,其實都違背了大多數人的意愿。而且,要想賺回投入的資金,這些公司必須采取大量生產的方式。恰恰就是在世界各地以單一的產品來擴大的商業模式,成了自我毀滅的主要殺手.所推廣的單一作物,讓周邊的生態系統里的其他物種,為了適應而進行的基因突變,結果并不像轉基因的成果。為了幫助土豆(歐盟最近通過準用于工業淀粉)和菠菜,或者棉花,對抗新生的病蟲害,勢必要研制其他轉基因種子。抵御了這種病蟲害,又會面對新的病蟲害。

人們或許會說這些才是抵抗饑餓最好的方法。然而,這似乎與解決糧食保障的邏輯和整體經濟效益背道而馳。堅持要以科技來控制和掌握生物的學者,想法當然與以下的陳述不同。而事實上則要等到幾十年以后才能見分曉。中國、印度、巴西、印尼和南非真的情愿冒這個風險,等到2040年才確認選擇的路徑是否最佳?而轉基因作物,即使栽種成功,能夠提高糧食的產量,價格也會偏高,不是一般人買的起的.難道世界只能在特定地區生產有認證的有機食品和公平交易的護航(所謂的綠色經濟),或者才用只為專利擁有者和種子經銷商帶來利益的標準化的轉基因種子(第二次綠色革命)之間,二選一?

第三條路:藍色經濟

我們建議,不是囿于綠色經濟,或者第二次綠色革命,而是采取改變游戲規則的藍色經濟.別忘了,藍色經濟要求的事發揮當地的可用資源,維持現有的生物多樣性。要長期的有可耕地和足夠的糧食供應,主要關鍵在于持續的重整可耕地的表土。一旦忽略了表土需要補充養分,就是貧困和饑餓來臨的時刻。中國古代文明,就像我們在第七章里所敘述的,是最早懂得為表土補充養分的,或者說的更確切些,為了可持續的糧食供應,主動地生產那層所含維持生命必要物質的表土。

當年,皇帝一聲令下,在干旱的土地上種桑樹,這就等于開始了表土的重整。十幾二十年過去,桑田的四周,蔬菜、果樹都能種。顯然,這項策略今天仍然適用。當然,今天需要重整的荒地何止上百萬公頃,種樹的目的不單單只是在取得碳排放權,而是在生產可耕作的表土。這確實需要仔細選擇樹種,以確保能形成讓動物、真菌、微藻和細菌都能協力合作,繁殖衍生的肥沃土壤。像需要大量的水的桉樹,就不如桑樹。桑樹需要的水既少,又能慷慨地分享棲息地。可以想見,如果百萬平方公里,或者億頃貧瘠地,種上綿延不斷類似桑樹的再造林,把“建設萬頃良田”轉變為“創造萬頃良田”的項目,這是多么大的跳躍!更別說隨之而起的新興城市。

表土的再生:第一步

如果我們把重點放在糧食保障上,并以“能夠養活全世界”作為先決條件,那么,首要目標就是再生表土,而且必須回收利用城市所排放的所有養分。中國有數千年悠久的農耕文化和養分循環的傳統,如沼氣消化池、微藻生產、蚯蚓培養、菌菇種植和魚塘養殖等都根據當地的資源自然形成,后來,都市化反而遠離了這些傳統。相比于西方所謂的“樸門農藝”
的概念,中國早在數百年前就已經實際在操作了。所以,中國面臨的問題,是不要落入現代化的陷阱,把寶貴的資源最終都送入了廢水處理廠,成了既生惡臭又要花錢治理的煩惱。

我們討論的是兩股養分流:水肥(家庭糞便)和廚余(餐飲垃圾)。西方國家的解決方式,針對水肥流,采用化糞池,接上城市廢水管,最后到中央廢水處理系統。廚余流,不是進了垃圾填埋場,就是焚燒爐。如果中國要復制西方的方式,那么表土就沒救了。這不是傳統文明和先進科技之爭,而是要讓中國的都市經濟效益趕超西方,甚至達到數倍于西方的關鍵。早在達?芬奇的設計里,為了都市居民的健康著想,就把都市水肥和廚余清楚地分開,引出都市,繼續分別作為生成的資源,可惜后來的社會都沒有采用。回收垃圾的有機物是智能型經濟的一部分,代表持續回收養分的正確策略,并保證自然循環沒有斷層。這樣,就能源源不斷地生產生物質沼氣、重要的工業氣體二氧化碳、肥料,甚至于生產表土的基質。

水肥,這個多么其有傳統又飽含串聯利用的名稱,已經在現代社會過程被惡心的俗名糞便取代。事實上,只有當糞便與尿液、水混合在一起時,才成了問題。罪魁禍首,竟然是第二號引起糧食缺乏的資源,水!中國的農民,最清楚一定要保存的就是水。世界上第一套灌溉溝渠系統,就建在中國水資源缺乏的地區。而在經常泛濫的地區,也修筑了堤堰。不論水多水少,中國人都懂得將天然災害轉換成灌溉農田生產糧食的機會。當我們回到水這個重要的因素上來時,必須先清楚,雨水是沒有養分的,要用于灌溉必須添加養分,讓根部有足夠的能量以供應植物生長的需要。

水的回收

都市社會需要整整一代人來調整構建最適合都市和郊區的養分循環方式。看看最近中國大力推進的都市計劃中所完成的基礎設施,就會感到中國需要的事21世紀的堤堰和水塘。中國政府花了大筆資金,用于設立都市廢水處理廠,而都市和郊區卻都沒有足夠的堆肥。廢物不是進了填埋場,就是被燒掉。中國絕對不應允許浪費這些養分,而是要全部回收!的確,回收全部的水和養分。緊接著的問問題就是:如果廢水排放、處理、填埋要付費,那么回收表土,這個大家都認為是公共的商品,是否也應該付費呢?一直到最近,水都是無價的公共商品,讓人肆意揮霍,水資源越發匱乏,現代化的社會因此而把水的供應轉向商業化和私有化,而這樣竟然也改變了大家的習慣。

藍色經濟還遠不止這些,會盡量運用各種資源達到表土和水的再生。有些廠試著用廢水處理廠排出的活性污泥來生產沼氣,不但費用高而且成效不好。如果和分類好的都市固體有機廢棄物(廚余)混合在一起,就能大大地提高沼氣的產能。韓國的蔚山(Ulsan)是第一個在都市廢水處附近設立14000立方米沼氣消化罐的城市,估計在運轉成功后,每天能供應3萬立方米的沼氣。如果這個方式擴大到首都首爾的四座更大的廢水處理廠,將可以每年產生14億立方米的沼氣。假使上海采用了這種處理方式,以人口計算那就是每年35億立方米的沼氣生產量,還有350萬噸(每千立方米產生1噸)含有60%到70%礦物質——最理想改良表土的污泥。沼氣的投資回報高過20%。這種方式,不但能快速回收投資,有足夠的資金支持營運,還有利潤,此外,還能提綱富含養分的土壤給附近的農地。

這個例子最主要的就是展現了相互關聯的組合方案。為了尋找土壤的來源,反而發現了更多廉價的水資源和能源。實際上,這項創新的方式并不單單只是為了降低操作成本.同時還增加了收益,減少了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綜合起來,不僅不再需要向市民征收廢水處理、填理都市固體廢棄物的稅費,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投資方案,刪除了市政府處理污染的預算,還能產生收人,同時改善都市和周圍鄉鎮的聯系,提供循環的養分,來維持甚至增加整個地區的糧食生產。更進一步,或許還能降低都市居民所需要付的稅。在西方國家,大概沒有比減稅措施更能夠吸引選民的興趣了。

不過,年年遞增的用水量還是個問題。想想都市居民居然把農田視為寶貝的水用來沖馬捅。如果都能安裝每次只用1升半水的高效馬桶就有可能大幅的降低用水量。水應該用回土壤里,和養分共同作為植物生長的要素。可惜的是,只有少數的策略家會把養分、水肥、填埋場、能源和灌溉用水連貫在一起。而這套組合式的方案,正是中國保證能夠養活自己的基礎,其實也是直到最近,中國一貫的表現。現在,在現有的耕地面積下,中國想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要自產足夠的水和表土。

一體化的養殖系統

在確定有了循環的養分和水這兩個核心要素后,還需要的創新就是一體化的養殖系統。中國傳統里最擅長將養分和能源串聯起來,在今天,成了搖籃到搖籃的標志性方式。陳紹禮教授,出生在毛里求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取得英國皇家學院的衛生工程學位,回到祖籍地東莞5年,在那里,他實際操作了一體化的養殖系統(IFS)。廚余用來養豬,并不是什么新鮮的事,多少世紀來都是這樣。人和動物的排泄物能產生沼氣,也是眾所周知,都這么做著。沼液和沼渣經過處理,放入池塘作為微藻的養分,微藻是浮游和底棲生物的養分,兩者又是魚的最好的天然飼料,不需要任何合成飼料。水里的營養可能太過豐富,足以在魚塘邊再種上一大片水培蔬菜及植物園,用懸浮在水中的根部,吸收養分,生產糧食,并達到養魚理想的養分,這樣,能更充分地運用養分。筆者到過由聯合國糧農組著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資助、于1979年在無錫成立的亞太地區綜合漁業研究和培訓中心,經由李康民教授介紹,中國水產養殖采用混養方式,養七八種魚。草魚吃草;吃食魚吃米糠、麩皮;肉食性魚還要為餌料魚。利用沼液的魚塘,一般放養肉食性魚類30%左右,雜食性鯉魚、鯽魚40%~50%,草食性魚20%~30%。在自然水域中放流人工培育的魚種,就不需要喂料,這叫湖泊放流增殖,據說,這樣魚的味道比較鮮美!

沒有一個人不會驚嘆這套養殖系統,事實上,這也強過任何其他正在實際操作的系統。針對中國這幾十年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的情況,確實需要這種只用適合喂養魚的飼料、高生產力、低操作成本、高產出、低人工的養殖方式。這種系統不一定要大,由法國和德國農業專家用回收的集裝箱設計的單元,不但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回收體系,還能創造成千上萬個小型養殖場,在缺水的地方給水、給貧瘠的土地供應養分、為當地市場提供充足的蔬菜和漁產。如果不這么做,這些可以回收、多余的養分都會成為污染,最終還是需要納稅人來平衡政府機構已經捉襟見肘的預算。

中國確實有足夠的技術、傳統和文化能夠養活中國,當然不是靠這幾張紙所能說明白的。如第7章提到的,中國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有了種桑養蠶繅絲這樣偉大串聯養分和能源的實例。或許對于現代中國來說,就是要延續和發揚中國歷史上已有的輝煌,和早就具備的整體性的思維,效法自然的過程,不只要能養活中國人而已,還要推己及人,讓全世界,不論在何處都能滿足基本需求,都能享受價廉物美的自然,都能免費得到生存必須的公共商品——空氣和土壤。

化被動為主動,此其時也

作為一個農業古國,中國擁有許多的農業技術,像種桑養蠶繅絲,受到合成纖維的沖擊以致產量大降。政府、桑農、企業家、金融界應該怎么做,才能既得到恢復表土等的優點,又能將利益擴展到長期利益,走向藍色經濟?

中國和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樣,都受到全球的MBA教育的影響,把重心集中在核心事業、核心競爭力。那當然不會把表土修復這類不屬于核心的優勢作為商業計劃的一部分。況且,修復的效果要等到十年后才看得到,這對決策者或者政策制定者都很遙遠。只有具有遠見的領導人,才會有這樣的遠景。在中國,中央領導層和省一級、市一級的領導具有決定性的帶頭作用。

怎樣才能恢復像種桑養蠶繅絲這樣的和大自然平衡的串聯利用?“東桑西進”如果只是重復東部的經驗,還是逃不掉無法競爭,被淘汰的厄運。所以,必須讓人們了解,這不是要用蠶絲取代以石油化工為基礎的合成纖維,而是對整個社會有力的系統,來代替單一蠶絲銷售的利潤。當然,現代的蠶絲技術,還可以擴大蠶絲的應用范圍,替代不能持續的來源,如手術線和外傷包扎、化妝用品的紫外線吸收劑等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這種恢復平衡的方式,也可以用在“資源枯竭”城市的重建,那絕對不是單單處理廢物、礦渣、排土、尾礦,或者大量投資在公共設施上所能解決的,那樣做,甚至可能會帶來更大、更長遠的損害。

關鍵在于整體的遠景和聯系各部分的能力。問題是,誰會愿意負責修復表土,政府嗎?中國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已經得到了初步遏制,這是個進步。不過,這屬于“少壞一點”的措施,我們應該“做得更好”,這才是邁向藍色經濟的正途!

中國的農村以及大農戶、養殖場的沼氣項目技術成熟,政府大力支持,既可以申請碳排放權,應用清潔生產機制(CDM),又能生熱發電造福農舍,這是不是已經算得上藍色經濟了呢?

中國很早就懂得利用沼氣,也是世界上沼氣生產量最大的國家。然而,就算是沼氣技術最先進的德國,雖然擁有6000套工業化裝置。還在繼續不斷地改進工藝。改進的重點在于引進現代技術,尤其生物學上的新發展。根據原料來源的不同和優化的菌種來提高效率。當韓國蔚山項目開始運行時,沒人相信眼前的數字。的確,傳統的所謂專家們不會理解“智能型的混合”,就像陳紹禮教授,能混合不同比例的雞糞和豬糞,達到比單一的原料提高50%的甲烷產率。這就是擴大規模生產需要的技術,和生產的加成效果,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新的體驗。我們都知道中國政府改善農民生活的意愿和決心,銀行的貸款也有相應的傾斜政策。雖然已經有許多農戶受惠,但都還僅限于農戶和一定的相關方。只有以整體系統的方式,才能擴大收益方。這就需要具有遠見的區域規劃。不過,沼氣以及沼液、沼渣的繼續用作有機肥,這樣的養分、能源聯用,確實已經步入藍色經濟的范疇。

試想一下,韓國首爾運用以蔚山作為基礎開發的都市垃圾垃圾、廢水處理新技術,每年就能生產相當于12艘液化天然氣油輪,每艘約8萬噸,共100萬噸的甲烷量,和140萬噸可以改良表土的污泥。對同樣有1000萬左右人口的城市而言,這應該是個很具有吸引力,多方受惠的方案,這就是藍色經濟。

從以往禁用于水產的紅色和藍色染料、農藥殘留、牛奶中的三聚氰胺和最近運動飲料里的可塑劑,食品安全在中國已經到達談虎色變的地步。政府也不盡余力作出承諾,要加大管
制力度。中國的食品質監單位在不斷地增加人員、設備和設施。這是走向藍色經濟必須經過的歷程嗎?

這種增加管制力度的做法,和歐盟基本是一致的。不過,歐盟最近己經進展到“反向舉證”應負的責任,讓生產廠商不能以“不知者不為過”作為逃避責任的借口,也就是提高了在不知情下生產的“風險”。最近歐盟剔除了將近1800種用于化妝品的化學物質。所以,今天的歐洲或未來的中國,從管制供應端的層面著手,還是比較容易的。真正的挑戰在廢棄物端。無法在現存的廢水處理場或循環水系統里分、降解的持久性合成激素(造成內分泌紊亂、不孕或不育)抗生素都繼續保持活性,這些會成為未來最大的問題。

監控本身當然只會增加成本,造成特權、鉆漏洞、提供賄賂機會和沒有效率等各種情況,唯一達不到的就是消費者真正想要得到的保證。政府雖然有監控食品安全的職責,但消費群眾本身才是監管的主體。對于單一作物、轉基因生物的影響,政府有責任不斷地向群眾公開最新的世界進展和報告,并且作出適當的規定。

在食品安全的陰影籠罩下,“有機食品”已經成為熱門。然而,有機認證只說明了不包含不該有的物質。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讓消費者知道包含了什么物質。如果食品里包含了特殊改變了的基因,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就有權利知道。這樣我們才能作出選擇。包裝材料也一樣。如果真空鋁膜包裝,在印刷油墨的外層,還有一層聚氯乙烯膜,在知道這些包裝材料,最后都進了焚燒爐,結果會成為導致肺癌的二惡英的話,大家肯定不會用。所以,藍色經濟是要群眾對消費品有話語權,要作為食品監控的主體,要主動對食品作出選擇。這是經濟體系的改變。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生產工廠,在大量出口的同時,也進口了三個主要采購區歐盟、美國、日本設下的標準。這樣,最終中國或許可能會根據歐美日的經驗形成較好的標準,也肯定比20世紀70年代以前,靠自己的力量發展的速度,要快得多。用這樣的策略來落實藍色經濟,行嗎?

中國早在幾個世紀前,就已經發展完善的養分循環、多種植物輪作和間作、一體化的水產養殖等。不單是中國,所有的傳統社會,也都擁有類似的經驗。不丹800年來一直都自給自足。中美洲土著傳統的巖石菜園,一度能提供8萬戶人家所需要的糧食和蔬菜,今天成了一片荒涼的地區。傳統并未完全離去,然而盲目的科學卻已充斥其中。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有類似的經驗。“管道末端的治理”和以核心事業為主的商業模式,以及一味追求GDP的成長,會帶來目前歐美日的結果。當你看到大家都從懸崖峭壁上往下跳時,你會選擇一個較低的懸崖也往下跳嗎?顯然不合理,我們都清楚了目前的生產和消費的方式,一個地球已經不足以支撐。為什么還要跟著做?為什么只“少壞一點”?而不是改變方式“做對的事”?

那么,怎么做才是正確的落實藍色經濟的方式?物理法則沒有例外;化學反應需要溫度、壓力和催化劑的配合;生物遵從物競天擇的原則,在適應中演化。如果我們要獲得能夠預測的結果,那么應用物理法則是最正確的方式。如果單靠化學,事實就擺在眼前。如果我們想靠生物學來面對挑戰,那么只得生活在轉基因生物和抑制性化學物質中,因為物種是會不斷演化而持續改變的。充分運用當地的資源,模仿大自然經過千錘百煉卓有成效的功能,串聯利用養分和能源,創造嶄新的就業機會和整體的效益,中國已經是全世界的生產工廠,當然可以建立自己的標準,進而變跟隨為先鋒!

本文節選自《藍色經濟》第14章內容“中國如何能養活自己?”

相關閱讀:傅濤:環境產業需要藍色思維

          朱盾鳴:為消滅片面環保而做環保

 

編輯:田皓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f8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