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記者日前從北京市有關部門獲悉,2014年北京將新開工建設4個再生水廠,均為北京市重點工程,采用市場化建設模式,計劃于2015年年底竣工。
這四個項目分別為位于南環鐵路以南的鄭王墳再生水廠,建成后可新增再生水生產能力每日60萬立方米;位于京哈高速北側的定福莊再生水廠,建成后將新增再生水生產能力每日30萬立方米;橫跨昌平、朝陽兩區的清河第二再生水廠,建成后可新增再生水生產能力每日50萬立方米;位于朝陽區循環經濟產業園內的高安屯再生水廠,建成后可新增再生水生產能力每日10萬立方米。據了解,這四個項目的法人均為市排水集團,但計劃資金來源將不再是政府投資,而是市場化建設。
2013年北京市印發的《北京市加快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3-2015年)》提出,到“十二五”末,北京市將新建再生水廠47座,所有新建再生水廠主要出水指標一次性達到地表水類標準。這一方案對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投融資模式進行了創新,提出了建立服務價格合理、融資靈活多元、政策支持有力、政府監督到位的市場化投融資模式。在具體舉措上,包括擴大企業直接投資、嚴格特許經營管理、探索建立水環境容量補償機制和逐步提高污水處理費、再生水價格等。
據了解,北京市在治污領域的市場化探索已有不少先例,目前,全市共有16個再生水廠和污水處理廠由社會資本投資運營。基本采用BOT模式,即社會資本出錢建廠、管廠,政府授予其一定期限的特許經營權,通過收益回收投資并賺取利潤。特許經營期滿時,廠子將被移交給政府。特許經營期內,廠方要按一定的水質標準提供再生水,政府部門按一定的“服務價格”進行購買。“服務價格”由居民繳納的排污費和財政補貼組成。
業內表示,全年新開工所有再生水廠都采取市場化的模式建設,意味著北京正在逐步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的社會資本參與比重,為政府財政減輕壓力的同時也將激發社會力量投資城市基建建設的積極性。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