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治苯胺泄漏水污染事件系列報道
新聞背景
2012年12月31日,位于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境內的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生一起因輸送軟管破裂導致的苯胺泄漏事故,泄漏苯胺隨河水流出省外,致漳河流域水源被污染。1月5日下午5時左右,河北邯鄲市接山西省有關部門通報,市區大面積停水事故。截至2013年1月6日中午,邯鄲市政府通報稱,經全力應急處置,邯鄲市主城區85%以上居民已恢復正常供水。
因山西長治苯胺泄漏水污染事件被爆出而“失聲”數日后,長治市市長張保于1月7日正式對外界回應,承認事故未及時上報長達5日并向公眾“表示深深的歉意”。
這樣的情景如雷同電影橋段般被公眾所熟悉——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發生,水源地水質遭嚴重污染的消息百姓無從知曉,毫無預見性地大規模停水引發社會恐慌,相關部門在飽受全體公民及各路媒體強大輿論攻勢下開始陸續道歉、檢討及追責。然而,污染事件之后,相關部門所給予的相關思考與對策功課似乎久久無法使得公眾從上述事件中釋懷,真正“接地氣”的回應與行動似乎才能真正給予百姓一顆定心丸。對此,中國水網對中國供水服務促進聯盟績效專家、珠海水務集團供水業務部主任王杭州進行專訪,王杭州為記者呈現了供水行業之于水污染事件中政府、供水企業、用戶等相關各方的博弈與真切的故事。
區域聯網聯動制度出于“自救”
“多次污染事件說明,供水企業難于從政府層面得到可靠信息?!?nbsp;
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理措施一直是水污染事件之后的被社會各界廣為關注的焦點之一,但是,應急措施的啟動一定是在準確獲悉的前提之下。
據報道,在邯鄲市5日接到通知前,濁漳河上游管理局就曾發現河水異樣——1月4日晚間,相關工作人員發現濁漳河上游河面出現大量死魚。相關負責人透露,因懷疑水體污染,管理局曾向上游的長治市相關部門核實,一直未得到回應。管理局及時通報了邯鄲市,提前部署,“在山西省通報我們之前,我們就發現水質有污染?!焙愂凶詠硭矩撠熑搜τ浿姓f,得知污染情況后,該公司決定停止從兩個水源地之一的岳城水庫供水,改為全部由羊角鋪地下水源地供水。對于民眾質疑為何事發5天才通報事故,長治市有關負責人表示是按規定報告的,“只要污染不出長治的邊界好像就不用往省里報”。邯鄲市相關人士曾表示,如果是在12月31日就及時通報,我們會在沿途布置監測點,檢測污染物動向,及時調整供水方式,那就會給我們處理的時間,不至于立即關閉該水廠。
“各地政府在處理突發事故時抱有些許地僥幸心理:只要不出界,就內部控制住——然而,藏著、捂著的結果會引發更大的災難?!睂Υ?,王杭州表示些許無奈,“多次污染事件說明,供水企業難于從政府層面得到可靠信息?!?nbsp;
王杭州介紹道,按照國家水源地管理規定,水源地管理責任在于各級人民政府。政府部門每年將大量財政預算用于水源地水質監測,大批的在線監測儀表的應用為水源保護架起屏障?!暗@些在線監測系統對僅用于對付上級檢查,僅停留在‘我也有監測’的階段,對水質預警沒有起到作用?!蓖鹾贾葜赋觯虼?,供水企業為了自救,各地供水企業紛紛聯合起來,組成本流域的原水水質監測與污染預警系統——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的“區域聯網聯動制度”推行多年,并取得良好成效。例如廣東省由供水企業建立的系統有:北江流域原水水質監測與污染預警系統、西江流域原水水質監測與污染預警系統、東江流域原水水質監測與污染預警系統、韓江流域原水水質監測與污染預警系統。
上述各系統針對該流域原水水質的特點,結合飲用水水源水質的要求,以流域重點供水單位為核心,搭建水質監測信息交流平臺,構建面向流域的原水水質監測與預警系統,全面掌握整個流域的水源水質情況?!斑@包括排入流域干流的支流水質,內河涌主要污染物及其濃度、水量等參數,并預測在某段時間某個地點發生突發污染后,實時發出預警,模擬計算污染物分布、擴散及其濃度等對流域各水廠的影響,使水廠得以搶奪先機采取應急措施,避免水質事故的發生。也為各級政府提供智能化決策手段?!蓖鹾贾菖袛啵笆聦嵶C明,在多次水質事故中,該系統的搭建為供水企業處理事故贏得先機。”
建立全維度水質信息公開體系
“要公布水質,就應同時公布水源水質、出廠水質、管網水質、二次供水水質、用戶水龍頭水質。同時區分各自責任,不然有失公允?!?nbsp;
據王杭州介紹,一般水司在水質公開方面每月定期公開出廠水和管網水的水質狀況,例如合格率,濁度、余氯、總大腸桿菌群、細菌總數。地方政府每月公開出廠水、管網水、二次供水等水質數據。
然而,根據廣東省《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指引》規定,“地表水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的水質必須滿足GB3838中的Ⅱ類標準要求,且補充項目和特定項目應滿足該標準規定的限值要求。地表水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的水質必須滿足GB3838中的Ⅲ類標準要求,并保證流入一級保護區的水質滿足一級保護區水質標準的要求。地表水飲用水源準保護區的水質應保證流入二級保護區的水質滿足二級保護區水質標準的要求。地下水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要求地下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包括一級、二級和準保護區)水質各項指標不得低于GB/T 14848中的Ⅲ類標準?!爆F實情況是,大量的水源無法滿足Ⅱ類標準要求,甚至Ⅲ類標準都無法達到?!霸谒此疅o法達標的情況下,水廠仍然必須保障出廠水達標?!蓖鹾贾菡f。
_baidu_page_break_tag_不言而喻,要使水質達標,需要水源、水廠、市政管網、單位管網或小區管網(包括二次供水)、居民用戶管網的水均達標。在這一過程中,水源管理、保護責任在于地方政府各部門,提供達標的水源是政府的責任;供水企業僅負責水廠、市政管網到用戶紅線范圍為止的區域;用戶紅線范圍至用戶水龍頭由用戶負責。因此,水質管理的責任在于政府、供水企業、用戶,“因此,僅由供水企業公布出廠水和管網水水質,無法說明到用戶水龍頭的水質是否安全?!蓖鹾贾萑缡钦f。
王杭州表示,按照設計規程,我們供水系統設計是按照水源水質為Ⅱ類,出廠、管網水是按照原水Ⅱ類水質標準進行設計施工;而隨著水質標準的提高,同時水源污染越來越嚴重,即使按照Ⅲ類標準評估,仍有許多水源地不達標,因此原水水質時有超達標現象;市政管網、小區管網、二次供水、居民家中管網均不是由供水企業負責施工,水質的責任全部由供水企業負責,這是典型的責、權、利不對等,造成供水企業不能承受之重。此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水源由政府管理,但出廠水由供水企業負責,面對如此高風險的水源,水質風險越來越大,對此我們應引起高度重視,我們應以系統的眼光考慮水質管理問題,建立起從源頭到用戶水龍頭的水質保障管理體系,確保供水安全。
王杭州認為,水質信息應包括:水源水質、出廠水質、管網水質、二次供水水質、用戶水龍頭水質等。“同時區分各自責任,不然有失公允?!?nbsp;
保護水源地不止要各司其職 還須全民行動
“對于水源水污染事件,供水企業無法獨立承擔,需要政府、企業、市民共同承擔,只有各自承擔起各自應有的責任,才能減少或杜絕水質污染事故發生。”
飲用水水質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水源地水質情況,水源管理、水質保護責任在于地方政府各部門,“提供達標的水源是政府的責任,作為水司,我們能做到的是我們管轄的紅線范圍內做好水源保護工作,發現違章時間,及時向政府有關部門報告,檢測到水質有問題時第一時間報告政府,要求進行處理,同時做好水質監測工作,在水源地建立起在線檢測系統,聯合流域供水企業,建立檢測和預警體系,確保水質安全。”王杭州上述一席話概括了水司的并不寬泛的職責與權力。
王杭州指出,對于水源地保護議題,我們應清醒認識到,我們賴以生存的河流,應不分上下游,都是我們共同的母親河,“而目前存在一種思潮,認為上游地區的人民為保護水源做出犧牲,下游的人民應為上游進行補償,這不符合自然法則,就如我住在樓上,我家污水流到樓下,與我無關,誰叫你住我樓下,這是強盜邏輯,現在的情況就是如此?!蓖鹾贾荼硎?,因此,作為上游城市,我們樹立保護流到下游的水不受污染是我們應盡的責任,上游出現突發事故,各地政府應加強信息溝通,及時向下游通報事故信息,采取有效應急預案。共同面對危機和處理危機。
“對于水源水污染事件,供水企業無法獨立承擔,需要政府、企業、市民共同承擔,只有各自承擔起各自應有的責任,才能減少或杜絕水質污染事故發生?!蓖鹾贾萑缡钦f。
?建言獻策
對于長治苯胺泄漏水污染事件,王杭州認為,政府相關部門應第一時間向供水企業通報相關信息,建立流域監測預警系統;強化流域管理,建立不屬于任何地方政府的流域管理機構,統一調度流域的水量、水質等;制定嚴格的流域水質管理制度;水資源的合理配置。
“現在的流域已不是自然生態了,流態早已處于人為的無序狀態,長此下去,流域水質堪憂。”王杭州指出,為此,亟需規范流域的無序開發行為,使流域休養生息,須強化流域管理,流域調度須常態化,流域賴以生存的就是水,各行各業的開發行為必須服從水的調度?!耙仓挥羞@樣,在保證流域健康生存的前提下,發電、航運、供水、生態等的效益才可能最大化?!?nbsp;
流域水質管理制度亟待建立,“美國對水源水質管理是非常嚴的,有清潔水法,它統籌水源水質的管理,咱們國家可以借鑒歐美國家經驗,對排入流域的各個城鎮斷面實行嚴格的水質標準,保證全流域的水質基本達標?!蓖鹾贾菡f道。
“水資源為人類服務這一屬性毋庸置疑,但是人類在消費自然資源的時候,必須對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應該強調資源的承載力,改變人定勝天、為所欲為的開發格局?!蓖鹾贾荼硎?,水的資源量要與其納污能力、自凈能力掛鉤,須避免盲目無序發展?!芭c此同時,合理配置不同于最嚴格的資源管理,前者就是理性的看待水資源,使其發揮最大效益,后者只會增大管理部門的權力,遏制經濟發展,滋生腐敗,浪費大量納稅人的金錢,最終使水資源管理形同虛設,水資源越管越少?!?/p>
編輯:吳妍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