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環境服務業比重增大是環境產業走向成熟的標志。發達國家環境產業中,服務業比重占到50%~60%,我國的環境產業發展尚處于產業化初期,由環境設施建設帶動的設備制造和工程服務在產業中占主導位置,服務業比重相對偏低。2008年,我國環境產業產值達到4800億,其中環境服務業產值約1100億,所占比重僅為22.9%,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環境設施運營服務產業是環境服務業的核心內容。隨著國家減排戰略的深入,建成的環境治理設施迅速增加,運營服務在實施減排戰略中的重要性逐年加強。運營服務已經成為環境產業實現服務業轉型的風標。而發展現代服務業,是中國經濟戰略升級與轉型的主要方向,現代服務業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載體。
目前,環境服務業已經成為中國環境產業中增長最快的產業領域,是產業發展獲得突破的關鍵點。同時,隨著環境服務需求日益綜合和深化,對環境產出要求日益明確,為環境產業的升級和轉型帶來良機。綜合環境服務業正在成為環保產業的主流業態。
二、環境服務業定性
環境服務業是指基于環境需求的、實現環境效果的、為環境保護、污染防治提供總體解決方案的系統服務產業。環境服務業是環境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環境要求提高而興起的現代服務業核心內容。
按服務環節劃分,環境服務業以環境服務總包為出口,可涵蓋咨詢服務、專業運營服務、工程服務、裝備制造以及相關聯的投資等產業單元。
但環境服務業有別于傳統意義的服務業,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環境服務業是伴隨著社會對環境要求的提高而產生的,是環境產業發展到一定水平時由產業升級的需求而產生的現代化的服務產業。
其次,環境服務業提供的產品是一種系統化的解決方案。環境服務業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其所提供的服務產品在廣度上涵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從評估設計、投資建設到運營管理等各個環節,在深度上是以達到所要求的環境效果為目標,經過全局設計和考量而形成的一種綜合、系統的解決方案。
再次,環境服務業以可量化的環境產出作為服務成果的衡量標準。提供環境服務的企業獲得收益的基準在于其提供服務后環境的改善能否達到合約中客戶對環境效果的預期,也就是經過一系列服務后,環境的改善程度是否符合標準,而這一標準是可以量化的,如污泥處置量、垃圾處理量等。
第四,環境服務產品由專業的服務公司提供。隨著環境服務項目的模式、標準和復雜程度的日趨提高,環境服務業的內涵也從單一的技術服務向決策、管理、金融等綜合、全方位的智力型服務發展,從而對環境服務提供單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以單一科研院所為主的格局已經改變,專業化的環境服務公司逐漸成為主流。
三、環境服務業的發展趨勢
從橫向來看,環保產業跨越不同產業領域,是各種產業門類的匯總,但這并不是一種簡單意義的匯總,環保產業是建立在不同經濟部門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基礎上的綜合性產業?;谶@一特殊性,環保產業不能分散地采用其所涉及的不同產業門類的相關政策和統計方法并進行簡單疊加。作為一個融合了多個產業協同運轉的綜合性產業,環保產業需要建立專門的產業政策以及常規化、標準化的產業統計系統。
縱向來看,環保產業包括環境工程、設備、環境投資和環境服務等部分,其中環境工程、環境設備是環保產業的物質基礎和必要組成;環境投資是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驅動力;環境服務則是環保產業的核心,是環保產業經過初期的基礎設施建設后,在未來得以持續發展和有效運轉,真正實現環境保護目標的保障。
目前,環境產業的增長已經不能再單純地依賴工程建設和設備制造,環境綜合服務業勢必成為拓寬環境產業涵蓋面、促進環境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的突破口。環境綜合服務業憑借其專業化的運營能力,既可以在深度上使環境產業鏈得到延伸,也可以在廣度上不斷探索新的環境服務領域,發掘更多的環境市場需求。
四、環境服務業的三種被服務主體
環境服務的需求來自于環境責任主體,從責任的角度來看,環境服務業的需求源于以下三種類型:
1、市政公共服務責任主體
原始的環境責任,不論是對污染的治理責任還是對環境的保護和改善責任,都是由處在環境之中并對其造成影響的個體產生,由于責任者的分散,政府通過收費的方式將環境責任集中起來,形成了市政公共服務責任,進而由政府統一完成環境治理工作。
經過多年的改革,越來越多的市政公共服務以特許經營的方式,從政府轉移至獲得特許經營權的專業企業,政府成為服務的采購者和監管者。政府在不改變自己的環境責任和環境設施產權最終所有的前提下,將一定區域、一定期限的環境服務,以一定的服務價格,通過競爭模式選擇專業化的運營(投資)公司進行經營。這種模式以經濟協議約定雙方責權,主要適用于城市污水、城市垃圾等市政性環境設施。
2、污染主體治污責任主體
在眾多環境責任主體中,除了多數以繳費的方式將環境責任移交政府外,也有一部分直接以服務外包等形式,委托政府以外的專業企業完成環境治理工作。環境責任主體在不改變自己的環境責任和環境設施產權的前提下,將一定期限、一定內容的環境服務,以一定的服務價格,通過協議或合同選擇專業化的運營服務公司進行經營。這種模式在國家市政收集系統難以全面覆蓋的背景下,在環境服務市場上仍然占有相當的比例。
3、環境保護管理責任主體
政府對環境保護和治理的責任,不僅限于污染防治和環境改善等具體的公共服務工作,還包括很多由此產生的環境保護管理責任,比如環境監測、環境審核、宣傳教育等。政府通過對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和管理,保障公民不受環境污染的傷害,公眾利益不被環境污染侵害。環境保護管理責任是政府對社會的一種管理,而市政公共服務責任則是政府對社會的一種服務,這兩者是有區別的。
政府在履行環境保護管理責任時,一方面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部門來完成這些管理職責,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政府環保服務采購、政府投資等方式,聘請外部專業機構協助完成這些工作,由此也產生了一部分環境服務需求。
五、促進環境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原則
推動環境服務業的發展,應以促進需求、引導市場、扶持發展為主要原則。
拉動環境市場需求,首先應建立健全各項環境標準和法律法規,在此基礎上嚴格執行環境監管,從環境產業末端形成管理上的倒逼機制,從而約束環境責任主體的行為,監督環境責任主體切實履行保護環境、治理污染的責任和義務,調動環境責任主體采用環境先進技術和服務的積極性,從而全面釋放環境產業的市場需求。
在深入分析環保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的前提下,應制訂滿足環保要求、符合環保產業發展方向的產業扶持政策,有重點地支持環境產業發展,認真落實國家和地方相關產業政策,通過政策的支撐和引導,使市場向健康、有效的方向發展。
同時,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促進創新資源、創新成果向環境生產力的轉化,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市場的基礎作用和企業的主體作用,促進環境產業由建設主導向服務主導的轉型和升級。
六、環境服務業的發展目標
(1)加快綜合環境服務業發展速度,提高綜合環境服務業總產值。建立完善的產業統計體系。建立健全立足現代環境服務業的產業統計體系和制度。
(2)提高服務標準化和技術水平。制定和完善環境服務標準和技術標準,促進環境服務向標準化、綜合化邁進。培育建設國家級、省級環??萍佳邪l機構和創新服務平臺。
(3)形成一批環境服務龍頭。以環保綜合服務業為重點,培育一批擁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術、市場競爭力強的環保服務業龍頭骨干企業。提高專業服務的市場集中度和技術水平。
(4)形成一批環保服務業集聚地。充分發揮集聚區在資源集約利用、產業集群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促進環保服務業的規?;?、集聚化。
七、促進環境服務業發展的措施
1、環境服務業納入現代服務業的核心內容
通過相應的扶持政策,積極鼓勵以服務業形態發展環保產業,將環境服務業納入國家鼓勵發展的現代服務業的核心范圍。建立健全立足于現代服務業的產業統計體系,仿照網絡ICP,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以環境服務業為基礎,使環境產業的統計常規化。參照國家和各地對現代服務業的扶持政策,給予環境服務業以鼓勵性的外部政策環境,將環境服務業納入高新技術產業目錄,促進產業發展。
2、提高環境要求,加強環境執法,釋放市場需求
加快環境質量的標準化體系建設,進一步明確環境質量要求,有序提高環境服務標準,在法律法規、管理制度以及信息收集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加大環保執法和監督力度,引導企業和個人積極履行環保責任,釋放環境服務市場需求,促使環境服務產業潛在市場向現實市場轉變,拓展環境服務產品的覆蓋范圍。
3、以需求引導市場,規范市場競爭
大力發展由環境保護管理責任產生的社會化服務,各級政府將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環境監理、環境風險評價、環境監測、環保宣教服務等服務社會化,形成政府環保采購、政府投資的環保服務業。
健全市政環境設施服務的特許經營,在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廠和固體廢物處置場等環保設施運營服務環節全面引入市場機制。鼓勵綜合服務企業以特許經營方式獲得污染治理設施一定期限的服務權和收益權。
通過環保職能范圍之內的手段鼓勵服務分離,拓展污染企業的外部服務市場需求,促進污染主體治污責任的專業化服務,形成專業企業的系統服務外包市場。
以環境設施運營服務資質管理體系為基礎,使資質管理的重心向環境綜合服務業態轉型,優先和鼓勵綜合環境服務企業申請環境運營服務資質。各級環保部門應與工商部門協同,建立針對環境系統服務商的前置注冊制。促進環境服務專業化,鼓勵治污責任的適度集中。
建立環保企業誠信制度體系,建設產業信息平臺,做好產業信息公開性和透明性,減少信息不對稱,確保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
4、健全外部條件,給予服務業轉型以鼓勵性政策,促進產業發展
各級政府優先給予環境服務業發展以用地保障,在進行城市總體規劃時,應明確保障環境服務業發展用地的措施。
切實抓好現行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對于實現環境服務業產業分離的企業,分離后的稅負高于原稅額的,高出部分由地方對企業予以扶持性補助。
對環境服務業企業在用水、用電、用氣方面采用優惠政策,根據不同情況可實施緩交、暫停、減免等措施。
加大環境服務業領域的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加強環境服務業發展的統籌協調,積極整合相關財政專項資金,加大對環境服務業的支持。
建立開發和引進人才資源的有效機制,為加快環保服務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積極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現有環保人才,培育和引進國內外高素質人才,為環保人才創造良好的發展和創新氛圍。
5、用科技創新提升產業水平
綜合環境需求的整體外包,用綜合環境服務業模式創新帶動產業升級。形成環境服務外包產業基地,并逐漸由總部基地向外擴展,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
支持技術創新,增強企業和科研機構科技創新能力,圍繞環保服務業發展重點,扶持技術創新與科技成果向實際生產力的轉化。鼓勵企業通過購買、合作等多種形式引進先進技術,在消化吸收和創新的基礎上,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主導產品。
鼓勵業態創新,形成能夠滿足更高環保需求的綜合性現代環保服務業。鼓勵環境咨詢服務企業向集成服務商轉型。鼓勵環境工程公司提供系統環境解決方案。鼓勵設備和裝備企業提供綜合服務。鼓勵投資企業提供環境系統服務。鼓勵企業間以聯盟形態提供環境咨詢、環境工程、環境投資、環境裝備集成的整體服務。
積極發展環境治理設施的社會化、專業化、標準化、規?;倪\營服務。通過環保職能范圍之內的手段積極促進環境污染主體與專業環境服務主體的分離。建立環境污染治理設施社會化運營管理制度,依法促進污染主體治污責任的專業化服務,形成專業企業的系統服務外包市場。
6、設立促進服務業的專項資金
以政府產業引導性資金為基礎,吸引社會資金,建立政策性環境產業創投基金,按照市場運做,政府資金給予貼息。各級政府應從財政資金中設立促進環境服務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形成穩定的產業引導性金融支持體系。
按照市場規則運做,將政府資金以貼息或者后補助的形式高效率地用于環境服務產業的扶持計劃,促進產業發展。
積極組建政策性環境產業投資基金和環保銀行,吸收社保和養老資金,針對環境產業的行業資本沉淀性強的特點,形成有效的產業發展金融支撐體系。
編輯:朱麗娜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