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新建配套管網16萬公里,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4200萬噸,升級改造污水日處理能力2600萬噸,新增再生水利用能力2700萬噸/日。
——《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
水資源匱乏和水污染日益嚴重已成為制約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瓶頸,膜法水處理技術是解決資源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問題的重要技術。
——《高性能膜材料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碧水源,下同),以自主研發、國際先進的膜技術,提供以膜法水處理為核心的整體技術和工程解決方案。9月14日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強做客中國水網,針對膜法水處理技術以及最近水行業的熱點話題與大家展開交流。
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強做客中國水網
規模化處理MBR優先
MBR(膜生物反應器)技術與傳統污水處理技術相比,具有出水水質穩定、產生剩余污泥量小、操作簡單、占地面積小等優點,但高能耗和膜組件造價較高也困擾著此項技術的應用、推廣。
碧水源一直以成為“世界MBR技術領先者”為目標,對于MBR的成本問題也有著不同的看法。吳強認為,單從高品質、穩定的出水水質和MBR應用規模化這兩個角度來看,MBR技術的成本比傳統方法還要低。傳統水處理方法若想達到城市污水排放一級A標準須要經過三級處理,而MBR技術處理可以讓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IV類,優于國家一級A的排放標準,并且投資成本不比傳統三級處理高很多。另外,污水處理廠如果規模較大,MBR技術的成本會更為接近傳統技術。
反滲透為核心實現廢水資源化
據了解,碧水源低壓反滲透膜已經研發成功,可以應用于高濃度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深度凈化處理等領域,吳強對這一領域的下一步規劃進行了介紹。
“污水經過微濾、超濾等技術處理后,還遠遠沒有達到水污染治理及資源化實現循環利用的目的,反滲透膜及其技術就此衍生而出”。吳強表示,以低壓反滲透膜為核心,碧水源經過幾年的研發,已經擁有將污水處理廠尾水處理到地表水Ⅲ類標準的能力。較之于傳統反滲透膜,碧水源低壓反滲透膜具有大通量、低壓、低能耗等特點。吳強同時表示,我國的廢水再生及資源化是不足的,廢水經過有效的處理,可以用于工業循環冷卻、灌溉,甚至是飲用水源的補充,我國的再生水事業仍處理起步階段,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工程中實踐工藝優化
碧水源直致力于MBR技術應用過程中的一系列國際、國內關注的大規模推廣與應用關鍵性技術難題,相關研究成果應用于南水北調地區、環太湖地區、滇池流域和北京市的多個大型污水資源化工程中,吳強專門介紹了在這些工程中碧水源如何實現工藝優化。
一、提高膜絲性能:加強膜絲的抗污染能力,保持膜絲通透性的恒定,提高膜絲的親水性。
二、降低能耗:將膜絲做薄,降低通透阻力,采用間歇曝氣方式,達到降低電耗的目的。
三、提高出水水質穩定性:加大反應器的維護力度,避免出水水質變化。
四、降低成本:采取創新的組器形式,降低管線成本,提高膜性能降低更換、維護成本。
_baidu_page_break_tag_“內襯膜”技術領先
近日,科技部發布關于印發《高性能膜材料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規劃》指出,要提升膜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技術重大突破。吳強認為,此規劃充分的肯定了:膜技術是目前解決水資源戰略發展的重要關鍵性技術。
吳強介紹內襯膜及簾式膜組件
吳強就此解釋了碧水源的發展規劃,“三種膜”解決“水臟、水少、水不安全”的水環境問題;三種膜即微濾膜、超濾膜、反滲透膜;根據不同的水質條件將膜技術與其他技術組合優化達到水處理更高的標準。
吳強特別介紹了碧水源的內襯膜材料,在膜的制備過程中,利用膜材料的溶解特性,在膜絲中形成一種內襯與里的支撐架,大大提高了膜絲的強度,又不破壞膜材料的性能。
目前,碧水源正在積極進軍工業廢水處理、固廢領域、自來水凈化等領域,本著服務于人的理念以及強大膜技術核心,在“十二五”期間憑著節能減排的政策東風,碧水源定會更大、更強。
編輯:羅宇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