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8-08-06 09:02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薛濤
在日前由E20環境平臺?供水服務促進聯盟與南昌水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2018(第三屆)供水高峰論壇中,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就“生態文明建設下供水企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的一些思考進行了分享。
本文根據嘉賓發言內容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我前兩天看過很好的一篇文章,說現在是一個全民金融恐慌的時代,大家都在談論中美的貿易,談論房價的問題。聯系今天的發言主題,也可以發現,我們現在確實面臨著空前復雜的狀況。我的報告里第一部分也會談到,地方政府所面臨非常艱難的融資局面,這與大環境有關。此外,我們還看到,公共服務的市場化也在加快擴張中,其中供水企業有機遇也有挑戰。另外,給各位分享一下我們觀察到部分企業已經取得的成績及總結,分析企業在這樣的變化中有哪些項目機會。最后,對未來進行展望和總結。
借舊還新——地方政府艱難的融資局面
近年來,降杠桿、減負債,以及控制地方債務成為了重要主題,由此引發了一些行業人士的擔憂,近期城投公司債務違約狀況也愈演愈烈。供排水企業屬于公共服務領域,作為平臺公司的一類,與城投公司有很近的姻緣,所以城投公司的案例對于供排水企業來說可以說是前車之鑒。
2014年以來,國家對于地方融資平臺的整頓越來越嚴,在《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文件里面,提到了規范政府的舉債模式,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從銀監會的數據統計圖(如下圖)中也可以看到,有大量的平臺公司通過自己的方式在退出。
2017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的通知》(財預【2017】50號文),及《關于堅決制止地方以政府購買服務名義違法違規融資的通知》(財預【2017】87號文),對政府違規舉債、平臺公司的監管進一步加強,規范政府購買服務管理,防范財政金融風險。因此,現在不少地方政府非常著急。
E20分析了2017年地方財政自給率、廣義負債率與PPP項目退庫率,在這三個數據中間,我們發現一些規律。藍色部分是我們每個省的平均財政自給率,大概有50%的財政收入會上交到中央;黃色柱子是廣義負債率,也是衡量地方政府負債情況的重要指標。
大家知道,在2014年PPP模式被推出以來,在2016、2017得到快速的發展。因為融資的需求過于強烈,很多地方也把PPP作為了一種融資通道,忽略了PPP應注重效率的出發點。2017年的8月,史部長有一個重要的講話,強調PPP要規范化發展。隨后的規范季開啟了PPP退庫的波動,數據參見上圖中的綠色部分。其中可以看到一些規律,如在西部地區的退庫率非常高,其財政自給率相對于東部較低,廣義負債率也高于其他部分,所以從大數據可以看出,中西部在財政上的壓力是非常明顯的。此外,四大經濟區也是區域差異的典型代表。
上圖是我們最新的水務PPP報告中的研究數據,可以看到一些項目機會和趨勢。如工業園區供排水項目的退庫率相對較高,為什么呢?因為這些項目的項目風險較大,園區入住率較低,而且地方政府的項目融資需求比較強烈,對項目準備很不充足,因此帶來了項目無法落地和不規范的問題。
E20研究院曾經對PPP項目有一個分類:A類是向使用者直接收費的項目,比如城市的供水,燃氣等等,該類項目需要由社會資本自己承擔需求風險,政府不保證使用量,只給企業在某個區域的壟斷經營權,企業需自己判斷投資是否能夠收回,是否有那么多的用戶。在上圖中可以看到,A類的退庫率比較高,這與項目性質有很大關系,政府也對需求量沒有把握,尤其是新建的園區、開發區等地方,可能無法達到預期,會為項目帶來困難。
其次,C類項目退庫率也較高。這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PFI項目,不具備運營屬性,如不含污水廠的黑臭水體治理、海綿城市類項目。這類項目競爭較大,而且地方政府付款的壓力也比較大,所以有一定的退庫率。
禍兮福兮——公共服務市場化進入深水區
對于供水企業影響較大的外部環境變化,就是公共服務市場化大的方向。這既是商機也是風險。
《關于加快運用PPP模式盤活基礎設施存量資產有關工作的通知》(發改投資【2017】1266號)文件中提到,拓寬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減輕地方政府債務負擔。對擬采取PPP模式的存量基礎設施項目,可通過TOT、ROT、TOO、委托運營、股權合作等多種方式,將項目的資產所有權、股權、經營權、收費權等轉讓給社會資本。這個文件總的指導思想還是《國務院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60號文),該文件談到要推進市縣、鄉鎮和村級污水收集和處理、垃圾處理項目按行業“打包”投資和運營,鼓勵實行城鄉供水一體化、廠網一體投資和運營。
在這些大方向下,作為傳統供水企業,如果不去積極進取,不去在市場化的方向上走得更多,不去為政府更多的分憂,可能就會面臨原有地盤被地方政府拿來出讓轉讓的風險。我們還看到一些案例,一些市場化比較好的水司,他們不但處理污水,業務還擴展到了垃圾,甚至還到外地去做PPP項目,由此可看出,企業面臨的挑戰及技術威脅,反過來也可能是機遇。
編輯: 趙凡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