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 專欄 > 正文

劉建國:“三化”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時間: 2018-06-22 10:57

來源:

作者: 劉建國

  1.前言

  “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以下簡稱“三化”)是我國固體廢物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則,由于其通俗易懂,指向性強,并且順應了國際上固體廢物管理的發展趨勢,成為政府、企業、公眾、媒體以及科研單位等社會各界廣泛接受和使用的重要概念,在促進固體廢物處理行業進步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盡管“三化”概念深入人心,耳熟能詳,但在應用其指導固體廢物管理的具體實踐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帶和混亂之處,其中較為典型的是認為“三化”相互之間是平行并列關系,三者中“減量化”、“資源化”的優先序高于“無害化”,甚至將“無害化”和“減量化”、“資源化”對立起來,從而揚“減量化”、“資源化”而抑“無害化”。這種認識未能準確把握固體廢物“三化”的科學內涵,也未能真正明晰“三化”之間的內在聯系,用以指導固體廢物處理無疑會產生誤導。

  產生上述模糊認識的主要原因是“三化”在法律上和學術上缺乏統一的、明確的定義,與國際上廣泛認可的相關概念之間沒有建立起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本文將從不同層面,對“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之間的關系進行剖析。

  一、“三化”在法律上缺乏明確定義

  首先從法律規定上來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起施行,2015年修訂)是我國固體廢物管理的主要依據,但其中只出現了“無害化”字眼,并未出現“減量化”、“資源化”的提法,其中第八十八條的相關定義中,并未涉及“三化”。《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三條規定:“國家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實行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體廢物和無害化處置固體廢物的原則,促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發展”。上述規定與“三化”之間在內涵上僅可大致對應:“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和危害性”對應于“減量化”,“充分合理利用固體廢物”對應于“資源化”,“無害化處置固體廢物”對應于“無害化”,但并非明確定義。

  《循環經濟促進法》(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是涉及固體廢物管理的另一部重要法律,其中第二條給出了“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的定義:“本法所稱減量化,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本法所稱再利用,是指將廢物直接作為產品或者經修復、翻新、再制造后繼續作為產品使用,或者將廢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為其他產品的部件予以使用。本法所稱資源化,是指將廢物直接作為原料進行利用或者對廢物進行再生利用”。可以看出,《循環經濟促進法》中定義的“減量化”、“資源化”均為狹義,“減量化”特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減少廢物產生,即僅限于廢物“產生前減量”,不涉及廢物“產生后減量”;“資源化”則將“再利用”排除在外,是否包含“能量回收”活動也語焉不詳。

  明確將“三化”作為原則規定下來的政府規范性文件是《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建城[2000]120號,2000年5月29日發布)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建設部令第 157 號,2007年7月1日起施行)。前者第1.5條規定:“應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加強對垃圾產生的全過程管理,從源頭減少垃圾的產生。對已產生的垃圾,要積極進行無害化處理和回收利用,防止污染環境”,后者第三條規定:“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實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誰產生、誰依法負責的原則”,但在上述文件中,也未給出“三化”的確切定義和清晰邊界,在這種情況下將其作為原則,也只是較為籠統的要求。

  二、“三化”在管理上缺乏統一標準

  相關法律和規范性文件中未能明確界定“三化”的含義,在一定程度上可歸因于我國學術界對“三化”缺乏統一認識,主要爭議如下:(1)“減量化”僅是指在廢物產生之前減量,還是也包括廢物產生之后在排放、收集與處理過程中的減量?“減量化”的邊界和標準是什么?從廢物收集與處理系統分流出去就算減量,還是只有得到規范利用的部分才算作減量?(2)“資源化”僅是指廢物作為原材料的利用或廢物的再生利用,還是也包括將廢物直接或加工后全部或部分作為產品的“再利用”?“資源化”的邊界與標準是什么?是實現分離回收,是進入到符合標準的資源回收設施,還是必須轉化成為合格的產品才屬于“資源化”?能量回收是否跟物質回收一樣屬于“資源化”?(3)“無害化”僅針對焚燒、填埋等最終處置方式,還是也針對各種廢物減量以及資源能源回收方式?“減量化”、“資源化”是否首先必須滿足“無害化”要求?“資源化”是否必然優于“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是否可以替代“無害化”?

  上述爭議也導致各地在開展固體廢物“三化”評價時缺乏可靠、可比、可操作的指標體系。對同樣的廢物處理系統,采用不同的指標,劃定不同的邊界,得到的評價結果可能大相徑庭,導致公眾和政府、媒體和企業、國內和國外對相關數據“各取所需”,“各說各話”。比如我國廢品回收系統回收了大量的紙張、塑料、金屬類廢物,如果不追蹤其去向,直接納入“減量化”和“資源化”指標,則我國的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回收已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通過源頭分類進一步提高減量率和資源回收率的空間已經很小;但是如果將“減量化”和“資源化”指標的邊界向后端延伸,進一步考察回收廢品的去向和回收利用設施的環境管理水平,可能會發現形勢并不樂觀,部分廢品實際上是以污染環境、危害人體健康為代價得到回收利用的,這部分廢物納入“減量化”、“資源化”指標顯然是不合適的。如果不加區分地將前端分流的廢物全部納入“減量化”、“資源化”指標,無異于認同電子廢物的“作坊式”金屬回收、餐廚垃圾“野火私煉”、“地溝油”煉制后回餐桌也是“資源化”手段。

  三、“三化”與相關國際術語之間未建立對應關系

  學術界對“三化”未形成統一認識也表現在其與國際上相關概念在內涵和外延上不盡匹配,作為術語翻譯時常常出現望文生義甚至生搬硬套的問題。由于現代化固體廢物管理發源于也興盛于西方發達國家,他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先進理念如“循環經濟”、“城市礦產”等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嚴格推敲相關概念的內涵,按照匹配度由大到小排序,可以與“減量化”對應的英語術語包括“Waste Minimization”、“Waste Reduction”、和“Waste Prevention”,可以與“資源化”對應的英語術語包括“Waste Valorization”、“Waste      Recycling”和“Resource Recovery”,可以與“無害化”對應的英語術語包括“Environmentally Sound Management”和“Safe Disposal”。

編輯: 趙凡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f8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