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8-05-27 09:36
來源: 環境論評
作者: 劉建國
生活垃圾分類和禁止洋垃圾入境嚴控固體廢物進口兩項制度均有利于改善環境質量,提升國內固體廢物回收利用水平?;仡櫸覈腆w廢物進口歷程,禁止洋垃圾入境嚴控固體廢物進口是我國新時代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必然要求,對我國垃圾分類的主要啟示是:
(1)再生資源應回歸其“生活垃圾重要組成部分”的本來屬性,才能將垃圾分類的責任和壓力傳導至每個居民身上,引導居民切實履行環境責任;
(2)必須從改善環境質量全局出發,從全生命周期視角思考,開展垃圾分類處理全鏈條設計,強化全過程環境監管,提升垃圾分類處理技術水平與環境管理水平,推動再生資源行業轉型升級;
(3)現階段推行垃圾分類,應著眼于居民分類習慣的真正養成、生態環境質量的整體改善和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采取選擇性分類策略,注重分出產物的“質精”而非“量大”,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層級。
201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對“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做出了部署,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2017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要求2017年底前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2019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強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監管,徹底堵住洋垃圾入境,提升國內固體廢物回收利用水平。兩個涉及固體廢物管理的國家層面重要實施方案在較短的時間內相繼出臺,從不同角度都明確提出了提升固體廢物回收利用水平的目標,可以說是一套“組合拳”,二者相輔相成,互相策應,形成合力,共同服務于我國環境質量改善這一目標的實現,為建設美麗中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保障。
一、我國固體廢物進口歷史回顧
我國進口固體廢物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總體而言,1990年之前進口規模較小,每年不到100萬噸,穩步增長至1997年超過1100萬噸,之后大幅增加,2002年進口量達2200萬噸左右,5年內翻了一番;2005年激增到4300萬噸,3年內就翻了一番。2005年實施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對進口固體廢物管理進行了規定,明確規定禁止境外固體廢物進境傾倒、堆放、處置,禁止進口不能用作原料的或者不能以無害化方式利用的固體廢物,對可以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實行限制進口和自動許可進口分類管理,公布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目錄,進口固體廢物必須符合國家環保標準并經行政主管部門檢驗合格等,進口固體廢物有了具體的法律適應條款,之后固體廢物進口增長速度得到一定遏制,進口規模漸趨穩定。2011年發布《固體廢物進口管理辦法》后,固體廢物進口進一步得到規范,2012年達到約5890萬噸的高峰之后,進口量逐年緩慢下降,2015年降至4700萬噸。
2015年全國進口廢物數量前八位的品種依次為廢紙(62.1%)、廢塑料(15.6%)、廢五金(11.0%)、氧化皮(3.4%)、鋁廢碎料(2.8%)、銅廢碎料(1.7%),廢船(1.6%)和廢鋼鐵(0.9%),合計占實際進口廢物總量的99.1%。排名前三的廢紙、廢塑料、廢五金三者合計占進口總量的88.7%,是進口固體廢物管理的重中之重。
上述數據是國家質檢、海關或環保主管部門發布的官方統計數據,針對的是合法合規進口的可以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不包含各類走私、夾帶、瞞報、偷運入境的固體廢物,即真正意義上的“洋垃圾”。如果將各類走私、夾帶、瞞報、偷運入境的固體廢物包括在內,實際入境的固體廢物數量將遠大于上述統計數據。
二、禁止洋垃圾入境嚴控固體廢物進口的經濟背景分析
《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發布后,許多人表示不理解,為何我國會長期允許“洋垃圾”進口,實際上是混淆了進口固體廢物和“洋垃圾”的區別?!把罄比刖碂o論什么時候都應該被嚴厲禁止,但是固體廢物進口則要以發展的眼光加以審視。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全力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起步階段百廢待興,基礎薄弱,屬于典型的“短缺經濟”,產能不足,各類生產物資都存在短缺現象,需求極其旺盛;另一方面,當時我國整體環境容量相對較大,全社會對環保的認識還非常粗淺模糊,發展壓倒一切是主旋律。而在當時,發達國家已經普遍進入“過剩經濟”時代,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已進入高級階段,所以發達國家的一些固體廢物出口到中國作為替代原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原材料供應嚴重不足的問題,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發達國家大量固體廢物缺乏穩定出路的難題,是“雙贏”的選擇。
中國經濟經過近40年的高速發展,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無論是通過國內生產,還是通過全球采購,各類原料都可以得到充分供應?,F階段我國鋼鐵、建材、玻璃、電子產品、紡織品、塑料制品、紙制品等在全球均占據很高市場份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現象,市場銷售價格一路走低,企業利潤菲薄甚至虧損運營。與此同時,固體廢物品質的不穩定決定了其只能生產相對低端的產品。過去低端產品因價格優勢在我國本土就有很大市場空間,目前低端產品在我國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小,而且大量低端產品的存在還進一步拉低了以優質原料生產的高端產品的價格,惡化了經營環境,擾亂了市場秩序。可以說,以洋垃圾和進口固體廢物支撐的產能中相當一部分屬于過剩產能和落后產能,屬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需要淘汰的產能。
編輯: 程彩云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