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8-02-08 09:27
來源:
作者: 李艷茹
隨著國家及民眾對居住環境的日益重視,環境治理需求被進一步釋放。政策出臺、項目不斷,企業規模穩步增加,在很多人看來,環境產業已呈現出了“火熱”狀態。而在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看來,當前的環境市場正如早春時節,看似陽光明媚,身在其中的人卻能感到寒冷。在近日舉辦的“E20環境產業圈層閉門年會暨E20俱樂部企業家迎春私享會中,薛濤分享了他對新階段環境產業發展態勢的思考。
本文根據薛濤發言內容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2017年環保產業所處的環境和我自己的感知情況,我用了“春江水暖誰先知,問渠那得清如許”來形容。
幾年來總體而言我們環保產業稱得上是最好的年代,但是企業家們也還是經常覺得缺少方向,時常感到困難和機遇交織在一起。2017年這個冬季和2018年即將來到的春天,很多東西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我看到,在這樣一個變動中,優秀的企業家的心是恒定的。如果企業家能夠做到心定,找到大的方向,外部的變化不會阻擋企業進步的腳步。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重要主題。
這次十九大的精神讓人想起那部很火的電視劇的名字——“人民的名義”,黨在強調不忘初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此為前提,落實到環保產業的就是我們說的天藍、地綠、水清。追尋這個核心的要義,就是企業家制定戰略的最根本出發點。即便要面對生存和發展的壓力,環保企業家也是非常幸福的,因為我們環保行業是造福于人民的。企業家能否真正將這個美好的目的實現,決定了企業長期發展的順利與否。
在十九大提出的生態文明、綠色轉型的方向下,中國的環保發展之路到底在哪里,值得我們思考。很多事物已經無法用簡單的照搬西方經驗,比如說PPP的方向在哪里,垃圾分類到底能不能做?環保行業中目前依然存在大量的關系市場、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到哪一天能夠解決?就像剛才前面說的,看起來春江水暖,但實際上和南方雪中的冬季一樣,雖然變得很美但寒冷。
環境產業走入水落石出的時代
客觀地說,前三年,環境產業的很多商機很多是得益于泡沫化的,但到今年年底,A方陣企業都感受到了金融系統的整肅以及金融市場去杠桿的變化。此外,這一年,環保監管力度非常大,北京PM2.5治理的年度成績幾乎接近2020年的規劃目標。為什么說是一個水落石出的年代?因為我們看到除了運動化、行政化、短期化的行為以外,國家還希望建立更多的長效機制,因而各項制度也在不斷完善。在2017年,產業主要有以下幾項特征:
環保督查常態化。E20環境平臺總結出的2017年環保十大新聞中的頭條,就是環保督查的常態化。這一年拘留了1527人,問責18199人,約談黨政干部18448人。此外,還有13.5萬的信訪舉報, 14.3億的環保罰款。地方政府面臨的環保督查壓力非常大。在督查常態化的情況下,對于環保企業來說,既是機會也是壓力。
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強化排污者責任。目前,已為15個行業發下了1106張許可證,其中,環保部的重點督查行業——造紙行業下發張數最多,有209張,占18.9%;農副食品加工業有10張,占0.9%。同時,核發通過率卻呈現相反的態勢:核發張數最少的農副食品加工業和制革行業,申報通過率達100%;許可證張數多的印染行業,核發通過率卻最低,只有47.44%。真正能把環保做好的企業才能獲得排污許可證,這也是政策為環境產業釋放的需求和紅利。排污許可證的長效機制配合短期的環保督查,背后的大背景是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之路,黨將發揮決定性作用。
信息公開逐步推進。個人認為,信息公開是環境監管制度中一個重要的補充因素,這部分在未來會得到不斷加強,而且這方面的改革其實在國家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都在同步展開。目前,政府財政預算的公開越來越做得徹底,環保部、住建部作為行業主管部門要求環境設施向民眾公開,財政部PPP數據也在逐步公開。所有的改革方向都在指向通過公開約束政府自身的治理行為、公共服務行為和所參與的經濟行為。不但是政府信息正走向全面公開,企業信息也是,甚至個人行為也在收到信息網絡完善下的監管。信息公開不但約束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行為,同時也加強了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規范性和自律性。
另外,國家在做信用體系大數據的建設下,來自于大數據和互聯網的最新技術,為環保企業帶來了很大影響。跟垃圾焚燒行業直接相關的是“裝樹聯”的工作。“裝樹聯”工作從2017年開展,現在400多個廠實現了實時監控、信息公開。長期以來,垃圾焚燒行業的爭議點就是排放是否達標,現在“裝樹聯”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還不能完全監管飛灰是否得到了妥善處理,但未來兩到三年內,這張大網將越來越緊。
環保稅的實施。環保稅是國家從頂層結構出發,為環境長效機制建設規劃的重要制度。費改稅強制征收會為地方政府增加財政收入,因而將強化地方政府環保監管的動力,促進企業的綠色化轉型。這將帶來檢測、監測、危廢處理等第三方市場的加速釋放,在此,E20提醒所有的環保企業,要在戰略發展上更重視技術和運營、長效、穩定。我們還關注到,環保工業企業在綠色化轉型過程中,在內部綠色制造、綠色生產方面的投入非常大,在這波政策紅利中,環保企業如果只做末端治理,不能全面參與到工業企業的綠色化進程中間,會有被排異的風險。
編輯: 程彩云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