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8-02-07 09:56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李曉佳整理
十九大后,E20組織了專門的學習小組,經過兩個月的學習,形成了系列心得體會。在2018年“E20環境產業圈層百人閉門年會”(以下簡稱“E20圈層年會”)上,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從十九大傳遞的精神出發,以“攜手共贏新時代”為主題,展望環保產業的2018。
以下內容根據傅濤在E20圈層年會的發言整理。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 傅濤
讀懂政治,才能理解環境產業的政策和市場
因為環境保護這項公共服務,政府不自己干了,污染企業也不自己治理了,才產生了環保產業。
環保產業是政策拉動型的產業,以前所有分析的出發點都是政策。十九大后,給產業帶來的啟發很大。能夠理解為什么2017年會是黑臭水體治理的階段節點年,為什么黑臭水體、海綿城市等學術上根本不認可或有爭議的詞會成為政府一個指標詞,是因為政治。
為什么水污染危害遠遠大于大氣的時候,先出臺“大氣十條”,也是因為政治,因為大氣污染已經很明顯成為百姓迫切關心的問題了。
以此,我們發現政策的核心是政治,如果讀不懂政治,就無法理解為什么政府突然重點推動危廢處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群眾關心的小事兒都是黨關心的天大的事兒。當危險廢物開始影響人民的生活,這從根本上講,就是影響到了共產黨的執政。因此,危廢處理日益受到重視。從這個角度考慮,也就能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如此關心廁所革命,關心垃圾分類。
政治是環境產業之本,作為環境企業家如果讀不懂政治,只是在商言商,就會喪失很多機會。只有在政策上找出政治的原理,才能理解環境產業的政策和市場。
【點擊觀看相關視頻】
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一切環保政策的原點
2016年的時候,傅濤曾經講到“三棟房子”,分析了產業的改革格局。毛主席建的房子是讓中國人民有房子住,是社會主義。鄧小平同志建的房子是讓大家有飯吃,雖然也叫社會主義,但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是在建一棟全新的房子,叫做生態文明,是讓中國很強、很牛、很自豪。
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三個起來”,“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這三個起來,滲透了四個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
文化自信是在原來三個自信基礎上新增的,中國以前對自己的文化不是充分的自信?,F在,中國共產黨很自信。
中國的文化來自兩方面:一方面來自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西方講平等和個性,中國的文化主流是孔子建立的,只要有兩個人就一定有主次、有綱常,因此建立了協調性的體系。中國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對自然的尊重,對秩序的尊重,對自己個性的收斂,都是這種文化產生的原因。以前面對美國、歐洲列強,我們是不自信的。現在共產黨講究文化自信,有了充分的文化自信才有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的一個方面來自黨的革命性。這種革命精神,體現在和平時期就是改革精神,敢于打破常規。中國的經濟持續40年平穩增長,靠的就是變革。共產黨敢于改革,改革提供了發展的動力,讓中國這樣一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持續奔跑,這在西方看來是奇跡,但這正是由共產黨的文化決定的。
共產黨不是西方意義上的政黨,而是代表人民的政黨。黨領導一切,黨的權利來自于人民。理解了這種制度關系,才能理解黨領導一切,不僅包括軍隊、政協,也包括人大這樣最高權力機構和法院這樣的法律機構,更包括政府和企業。
理解了制度自信才有道路自信,中國的發展道路跟西方不同,兩者的經濟增長軌跡,以及經濟增長的動力都完全不同。當中國經濟快要超越美國的時候,才開始更加自信。開始對自己的文化自信,開始對共產黨黨權體系自信,開始對所走的經濟道路自信,因此理論也開始自信。十九大報告32000多字,只有一處提到借鑒國際經驗,這也足見黨的自信。
在強烈自信的背景下,在權力的頂峰,更加要求黨必須回歸初心。所以我們會經常提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前,很少有人知道黨的初心是什么,黨的初心就是“為人民謀福利,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為什么要回歸初心?黨要領導一切,唯一持續生存的法寶就是永遠跟人民站在一起。從這個角度看,就能理解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群眾關心的再小的事兒也是黨天大的事兒。黨理解了這個原則就有了自信的根源,即對初心的回歸。黨必須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政治話題,也是一切環保政策的原點。
兩山論的路徑:改革與創新
從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綠色發展、兩山論,四個詞來看,與其他產業相比,環保產業更要向十九大報告致敬,向習近平總書記說感謝。
一是生態文明。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體”,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生態文明建設成為黨關注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是環境保護。環境保護的監管、督查越來越嚴格。這種力度的加強是出于政治的考慮,因此,這決不是短線行為,緊箍咒會一直念下去,不可能放松。
三是綠色發展。黨中央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是未來的發展之路。預示著未來發展動力將不再是靠投資、靠出口、靠消費拉動等傳統思路。
四是兩山論。黑臭水體治理、土壤修復等環境治理的任務非常艱巨,光靠政府出資錢是不夠的,在嚴控金融風險的背景下,又不可能更大深度的“寅吃卯糧”。那么錢從哪里來?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從綠水青山里找,要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早在200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時就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偉大理論。經過十多年的探索研究,“兩山論”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現在則明確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本國策。在眾多的產業力量中,環境產業毫無疑問,是最能直接推動“兩山論”落地的力量。
編輯: 趙凡
E20環境平臺董事長 、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