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8-01-03 10:20
來源: E20環境平臺
作者: E20學習十九大小組
導讀:黨的十九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新時代,也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企業發展指明了道路。究竟該如何理解十九大精神?十九大到底為我國環境產業和企業發展提供了哪些指引?如何真正做到政治正確、方向正確和行動正確?
作為環境領域縱深服務生態平臺,E20環境平臺在黨支部書記、董事長兼首席合伙人傅濤博士的帶領下,先后組織企業員工進行了六次集體學習和專題解讀。為了聯系實際,更好地服務環保行業及會員企業,還特別邀請了十余家會員單位,以沙龍形式,共同交流探討了未來環境產業綠色發展的政治思維、商業邏輯和目標路徑。
E20環境平臺將相關學習思考的心得,系統整理成冊。后續又新增了一些文章,目前共計18篇。自今日起,將每日推送一篇,供大家參考交流,敬請批評指正。同時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在底部留言,或有相關文章可發送至news@e20.net.cn信箱,我們將擇優在網站專題發布。文本為系列第六篇。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國情的現實要求,也是黨對民生、民意和民情的有力回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現今共產黨最大的政治使命。
十八大以來,黨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放在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可見黨的遠見卓識。五年來,生態文明制度“四梁八柱”基本建立,環境治理有的放矢,資源破壞被有效遏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偉大理論形成共識。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推進綠色發展、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等目標任務列入黨的戰略部署,將“兩山論”寫入黨章,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這些行動指南都極大彰顯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意志。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快速現代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環境,浪費了資源。為此,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就成為了今天共產黨最大的政治使命。
首先,中國沒有辦法走西方的老路。
當今世界已經開始邁向生態文明時代。自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來,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傳統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危害,全球生態惡化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全世界聯合起來拯救地球成為共識。生態文明、生態保護、低碳生活已成為全球性話題。
在過去數百年間,西方發達國家走的是先浪費后節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馬克思筆下,工業時代的英國泰晤士河就是一汪黑水。我們改革開放前期,也走過西方老路,那是因為沒有道路自信,只能學習西方,但是現在的中國不能再走那樣的老路和彎路。
當今西方發達國家,人口僅占世界的15%,而在工業化進程中卻消耗了世界60%的能源和40%的礦產資源。我國人口占世界的22%,如果走西方的工業化道路,是根本不可能找到足夠資源的。有專家測算,如果中國也像美國當時那樣工業化,給三個地球的資源也不夠用。
其次,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國情的現實要求。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和現實國情,十八大以來,我們高度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觀,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國家戰略的突出位置,并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從資源上來講,我國并不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一方面,資源相對緊缺,耕地、淡水、能源、鐵礦等主要資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另一方面,有限的資源存在著浪費現象。同時,環境質量也不容樂觀: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河流水功能嚴重失調;土壤污染、危險廢棄物、空氣污染、有機污染物等污染持續增加。綜合來看,我國已經進入污染事故多發期和矛盾凸顯期,資源浪費和短缺、環境污染與破壞,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
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已經不具備西方工業化初期的發展環境,所面臨的資源緊缺和環境挑戰,比任何一個大國在工業化進程中遇到的問題都更加嚴峻。如果不推進綠色發展轉型,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不改變“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傳統增長模式,就一定會造成資源支持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難以為繼的嚴重局面。
第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對民生、民意和民情的有力回應。
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戰略布局,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充分體現了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經歷了從求溫飽到盼環保、從謀生計到保生態的轉變。生態文明建設則順應了人民群眾渴望天藍、地綠、水凈和宜居環境、放心食品等美好期待。然而在現代化過程中,部分地區在發展GDP和改善物質生活時,也品嘗到了過度開發所導致的苦果。近年來的十面“霾”伏、黑水河、臭水溝等污染現象,激起了全民不安和憤怒。為此國家出重拳關停和淘汰粗放型作坊,強力推進污染產業去產能,強力推進綠色發展戰略,目的就在于回應和維護人民的利益訴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環境產業責無旁貸。
【附】E20環境平臺學習十九大小組
傅 濤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陳 強 E20環境平臺顧問
谷 林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主編
李曉佳 E20傳播中心網站運營部經理
編輯: 趙凡
E20環境平臺董事長 、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