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7-11-20 09:25
來源:
作者: 傅濤
首先,我們有充分的理論自信。中國斷定人類將進入生態文明時代,雖然之前有過很多類似的斷言,但是作為政府,首先進入綱領性文件的,中國這樣的大國是第一個。
其次,道路自信。中國堅持與自然共處的發展之路。傅濤指出,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制度自信。中國率先把自然資源價值做進經濟對價。
第四,文化自信。傅濤強調,為什么歐洲不能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接力棒,首先是缺少文化的傳承,這與中國有很大的差距。其二,歐洲的經濟總量不足以領先世界。
傅濤認為,有這四個自信,有理由相信在中國構架的生態文明四梁八柱體系,一定是有巨大價值的。無論是政府、城市,還是企業,能率先進入生態文明的發展體系中,就會發展的更快。所以一個企業如果率先進入到生態文明的對價空間中,雖然早期成本增加了,但是最終會獲得更大收益。
中國引領生態文明價值最大的潮流一定會引領世界,傅濤認為,這個趨勢是擋不住的。2005年,習近平主席在浙江提出,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后來寫入黨章的表述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簡單的判斷句,充滿了黨對這種路線的自信。
真正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還有很艱辛的路要走
這種自信具體到落實上,也會遇到很多難題。我國的財稅體制中,城市是環境事權的責任主體,幾乎所有的環境法都講到了,縣以上人民政府是當地各個環境質量的責任主體。但目前的財稅體制又不太支撐地方政府的全面事權。財權分稅制以后,一半的財權是收回中央的,所以中央轉移支付顯得非常重要。財權的不對等,一直是困擾城市發展的大問題。因此,一個城市做好環保工程很容易,砸錢進去就能做好,但要持續砸錢,最終產生效益,并讓環保持續下去就很難。
習近平主席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怎么把這句話做成案例,做成可以學習的東西,是我們一直思考的話題。
在探索和思考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成功實踐的案例。傅濤介紹,庫布其沙漠變綠洲經濟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偉大理念的生動實踐。
億利集團走進庫布其治沙,至今已有29年。治理沙漠面積達1.27萬平方公里,為全球最多;綠化庫布其沙漠達6000多平方公里,為世界紀錄;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成為全球“首綠”,也催生出其獨創的“生態、產業、治沙、扶貧”平衡驅動的商業模式。
2016年3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委員時聽取了億利治沙扶貧匯報。習主席鼓勵企業要持續做好治沙扶貧工作,并表示將繼續關注和支持這項事業。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向總書記承諾,五年內再治沙扶貧10萬人。
黃山樣本實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回到城市中,應該如何將“兩山論”落地?如何在有限的財政下、事權下,完成巨大的民生轉變?尤其是在后PPP時代下,地方政府資金從哪里來?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黃山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的實踐也給出了很好的思考樣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十九大”報告,所有的發展理念,是圍繞著如何創新,如何協調發展,如何形成綠色發展,如何更好的開放和共享展開的。E20研究院的調研和探索,也是圍繞這五個關鍵詞來尋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答案。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E20研究院曾多次到黃山實地調研,傅濤指出,黃山的很多鄉鎮、農村做的都非常細致。黃山模式的可貴,不在黃山的富裕,不在經濟發達,也不在原來的天然稟賦,而在于發展方向是更加趨向平衡和充分。基于這些,E20研究院希望研究形成新安江指數,來表征城市發展政治正確的程度,曾先后在黃山、北京、合肥舉辦過三次關于新安江指數的研討沙龍,共有30多位專家,針對新安江指數提出了意見,這份研究成果也將很快發布。
環境產業將成為落地“兩山論”的中堅力量
早期環境產業就是為政府做部分點的處理工作,比如將COD從300降到50就算完成任務,我們將這樣的點狀服務稱之為“環境產業1.0時代”,這個時代的核心標準的達標排放即可。
隨著單元競爭時代的過去,環境產業進入了2.0時代。2.0時代的標志是水十條、氣十條、土壤十條的發布。三個“十條”無一不是要求環境效果,很多指標不是數字指標,而是感知和生物指標,要達到讓老百姓和政府能夠感知到的環境效果,這個時代考量的是企業的系統服務。
傅濤指出,前兩個階段都需要花政府的錢。環境產業進入3.0時代,就是落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期。
能不能少花政府的錢,不花政府的錢,就能完成生態治理,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命題。環境產業的本質,最終要為用戶,為百姓服務,然后創造價值。目前已經有很多案例,做到了盡量不花政府的錢、少花政府的錢,完成了環境治理,這是環境產業的愿望。傅濤表示,希望環境產業最終能夠成為落地“兩山論”的真正中堅力量。當然,這不僅需要黨的領導,也需要市場的機制。
傅濤表示,希望更多的企業能來到黃山,共同學習這種模式,不斷探索和實踐,構建一個落實“兩山論”的精神殿堂。
編輯: 李曉佳
E20環境平臺董事長 、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