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7-10-25 11:04
來源: 中國日報網
作者: 馬馳
在接受中國日報網采訪時,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薛濤表示,過去五年最重要的成就是確認了生態和環保的重要性。經過這五年,老百姓真正開始重視生態問題,大家相信中國是真的重視環保,相信政府的決心,建立了對未來環境治理工作的信心。
問題1: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有關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部分中有哪些新的提法和思想?
薛濤:這次報告我把它總結為一個目標和三個視角。
一個目標就是生態文明這個目標。
我們以前提到的主要是物質文明的發展,也提到過精神文明的發展,但是生態文明的概念是習總書記提出來的。這是一個哲學的高度、全國的高度。十九大報告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生態文明工作的高度總結、轉承、確認,以及對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探索。
三大視角中,第一個是綠色視角。
以前我們國家大的方向是發展經濟、減少污染。而現在是以生態目標為根本出發點,來確認經濟發展的規模。經濟發展和生態不再是從屬關系,而是一個并行,甚至是生態高于簡單的經濟發展的關系。這就是綠色視角。
一個例子是,我們在農業領域結合化肥減量和土壤地力恢復,通過農田的消納能力來確定養殖業的規模;在工業領域,針對北方大氣污染的問題,政府提出來根據大氣在冬天的環境容量限制結合供給側改革來安排和限制工業的產量。這種理念的轉變變成了附近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一個重要抓手。而不是以經濟發展為唯一的龍頭,環保處于從屬的、僅僅是減少污染的被動地位。這是從末端思維走向了整體思維。生態視角是整體思維,而環保視角是末端思維,環保不能僅僅作為經濟發展背負的成本,生態文明目標下要通過綠色化走向共贏,這是一個很大的區別。
從末端思維走向整體思維的過程中提出了對綠色技術創新、綠色產業,以及綠色生活方式的需要。也就是說,經濟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減少資源的浪費,促進資源的循環和高效利用,而不是簡單的減少污染。
其次是對生態功能區這方面的思考,包括生態紅線的劃定和國家公園制度的建立等。其目的在于保存我們最珍貴的一部分生態資產,進行有限度的開發,通過環境的整體評估來限制一些地區的經濟活動的強度,以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恢復和提升生態的供給能力,比如對于荒漠化治理上的進一步投入。這就要求對新的制度進行探索,比如官員綠色GDP的考核以及生態資產化。
第二個視角是產業視角。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是不發展。所有我們工作的抓手最后都要能落實到一個產業,這樣才能使環保與經濟同時發展。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好的環保也會成為支柱產業之一。培養綠色環保產業本身也是對經濟發展的一種補充。生態保護不光是減法,也有增量的部分。通過創新和生態環保技術的提升也補充了經濟發展。
當然更高級的形式是新的產業形態的出現,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減小對環境的壓力。這是供給測改革中提升產品質量的一個外在推動力。如果你的產品本身不能消化環保成本的話,說明你的產品是低質的、低效的,對環境的掠奪是惡性的,你的產品的競爭力是弱的。如果產品能夠消化環保成本,就需要技術能力的升級,這就要求企業生產的產品有更高的競爭力,隨之帶來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了對環境人才的需求,而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才能吸引高端人才的引進和留駐,最終帶來整個經濟的升級轉型。
此外,報告在“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部分中提出“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公眾與組織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其核心是發揮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市場對于資源配置的核心作用”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強化政府對市場活動的管理的同時,也加強了政府對市場的尊重。這是一個有機的統一,并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時期,也不是回到“唯市場論”,政府要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對機制能力建設也還有繼續摸索和提高的空間。
第三個視角是生態監管的視角。
我們現在做集中的環保督查,是對過去存積的嚴重的問題就行糾偏,是對制定的標準很高、落地的效果很差這種現象的糾正,也是對整個社會缺乏對環保工作的尊重這種風氣的糾正。這種短期的行政手段對于解決迫在眉睫的環境問題——比如大氣污染——是有效的。但這種短期手段要服務于我們長期的機制建設。
在加強生態監管方面,最近環保部啟動的地表水采測分離工作是一個例子。這是國家繼2016年把地方大氣監測站收歸中央進行管理和支付之后,在環境領域進行垂直管理的又一個措施。水質采測分離就是把各省的環境監測站收歸中央管理。之前,水體的檢測是由省里做,做完后報給國家。因為是省里出經費,就會受到省里的干擾,數據就可能不準確。現在是從社會購買采樣服務,用密碼對樣本進行編碼,隨機寄給30多個省份中的任意一個,讓其進行檢測,檢測的數據直接上傳環保部。比如黃河流域某個斷面的水質檢測,可能是江蘇等其他省份監測站的人來做。
這就是加強環境監管中國家管控的力度。信息是一個龍頭,如果我們的環境信息不準確,后續的工作就不會有效果。我們在環境治理工作中的牛鼻子是“環境質量信息”,不是“減排信息”,也就是要看環境質量本身,而不是減排量。通過對準確信息的把握就可以解決我們多少年面臨的老百姓對環境的感知和環保部所宣傳的環境治理成績中間有偏差的問題。
問題2:如何看待過去幾年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的成績?
薛濤:過去五年最重要的成就是確認了環保的重要性。經過這五年,老百姓真正開始重視生態問題,大家相信中國是真的重視環保,建立了對未來環境治理工作的信心;
第二大成就是對地方政府的督查機制的初步建立,比如引入綠色GDP的考核;
第三個成就是以企業為主體治理環境成為了大家的共識;
編輯: 徐冰冰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