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7-08-24 09:30
來源:
作者: 傅濤
在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的邏輯體系中,環境產業3.0時代是環保產業參與者實現共贏的階段,環保產業將成為政府創造就業、創造利潤、創造GDP的產業。為深入探討環境產業走向,在2017(第九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中,傅濤向與會人員分享了他對環境產業3.0時代中技術創新的思考。
本文內容根據現場發言內容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我將創新分成四類,商業模式創新、產品創新、流程創新、技術創新。近年來,隨著我們環境產業迅速發展,以及環境需求的迅速提升,我們需要開始思考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的基本規律
說到技術創新,我認為,一個技術從研發開始到實現真正的規?;⒃僬碱I市場,需要經歷五個過程。
第一個環節是技術突破。毫無疑問,技術突破是科學家的事情,是高等院校、中科院、高級技術專家的事情。他們可能是在國外得到了啟發,可能在理論技術上獲得了突破,這些突破是技術創新的起點。
第二個環節是工程化。技術突破之后,是否能夠在大規模工程中應用?這就需要將接力棒交到設計院、工程師、設計師的手中,他們是這個環節的主要力量。工程化要有一定的規模,有一定的可呈現性。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作為投資主體,工程化是重點,很多人把工程化當作了產業化。
第三個環節是產業化。工程化的落地并不意味著產業化,產業化的本質是標準的連續生產。離開首席科學家和總工程師,生產線還能照常運轉。我們需要具備讓流水線產品不變形的能力,無需一對一的檢查。環保領域大部分科研沒有做到產業化。
第四個環節是市場化。市場的本質是競爭,企業需要具備足夠的競爭力,產品要賣得出去。如果產品做出來后成本太高,就不是市場化。市場化的第一棒主力是企業家,沒有企業家,產業就只停留在工程化生產階段。
第五個環節是資本化。再往前走,企業還需要被資本讀懂、用資本放大,需要踏入資本的體系里面,進行資產對價,實現資產的證券化,在資本市場進行流通。
從技術到資本化的整個過程,我們稱之為“基于產業內生性的技術創新”,至少需要八到十年才能夠完成,基本只有1%的科學家能夠走完這個行程,他需要懂工程、懂市場、懂制造業,還需要懂資本。只有科學家少數人,可以通過不斷學習,從研發開始,突破一個個障礙成為企業家。因此完成技術創新的全過程一般都需要接力
環境產業的升級
回頭再看我們的環境產業。原來的環保市場處于計劃投資時代,城市政府、事業單位、排水處等需要做市政工程,所以有了環保業務。但政府做工程效率不夠高,錢不夠多,所以需要將環境事業外部化,這就形成了產業。我們外部化設備,有了制造業;外部化運營,有了服務公司;外部化環境質量,就有了考量環境質量的公司。盡管產業經過了三十年的發展,但到現在仍然很脆弱,雖然號稱幾萬億市場,但真正實現產業流通,形成品牌化、規模化的企業很少。
在發展過程中,環境產業經過了幾次升級,可分成三個階段:早期環保產業就是為政府做部分點的處理工作,比如將COD從300降到50就算完成任務,我們將這樣的點狀服務稱之為“環保產業1.0時代”,這個時代的核心標準的達標排放即可,別人要求降到50,你要是做到30就沒有競爭力。早期供不應求,大家過得很舒服。但企業之間比的是成本,供大于求時,難免走上惡性競爭。
隨著單元競爭時代的過去,我們進入了2.0時代。2.0時代的標志是水十條、氣十條、土壤十條的發布。這三個“十條”無一不是要求環境效果,很多指標不是數字指標,而是感知和生物指標,要達到讓老百姓和政府能夠感知到的環境效果。這個時代考量的是企業的系統服務,甲方已經不止要把污水處理干凈,還要把河道變清,實現“可漁、可游、可獵”。在此情況下,單點的最優已經無法打動甲方,供給也相對需要發生變化。目前,環境產業正在進入或已經局部進入了2.0時代,越來越多的服務開始面向效果。
其實,環境3.0時代的序幕也已經拉開,環保產業不再是甲方的成本中心,而要為甲方創造價值。3.0時代的標志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保不再是一個花甲方錢的產業,而是產生溢出價值,從污水處理綜合體走向山水林田湖的統一,可衡量,可捕捉,并對價到商業模式中去。
在這三個產業階段中,技術的價值是不同的。在單元服務時代,企業剛剛達標的時候最理想、最便宜,只有穩定運營、不出現惡性事故即可,誰的成本低、誰的關系好,就能拿到好項目。在這個背景之下,技術被弱化,相對來說投資的比重更大。
進入2.0時代后,如何實現技術最優已經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3.0時代對技術要求更深,需要技術深入到用戶的供應鏈里面。如在市政領域,需要技術滲透到雨水來源、飲水來源、工業結構,甚至滲透到城市地理、氣候中。因為真正懂甲方的產業,才能創造價值。
不得不面對的外部大勢
如何把握技術創新的未來,是我們今天談的話題。在談這個主題之前,我們不得不關注外部大勢對環境的影響。有四個方面的影響需要我們注意。
一是國際化。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日漸明顯,技術、資金,人才,都在全球一盤棋之下。而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的一個中心。技術方面,早期國內的環保企業基本都是跟蹤國外的技術,或代理國外的項目。業內有25年以上歷史的公司,早期一定是代理國外設備起家的。后來,代理技術、模仿技術逐漸變成了直接買國外的技術,再到購買國際技術公司的股權。目前,這個體系越來越健全,越來越發達。隨著國際化趨勢的到來,行業已經不是在一個封閉體系里看待技術來源,而是可以用資本的手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方面的權重會越來越大。
編輯: 洪翩翩
E20環境平臺董事長 、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