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 專欄 > 正文

每日經濟新聞:水體治理等行業有望爆發

時間: 2017-08-14 10:16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作者: 薛濤

2017年一季度,共有37家環保企業登陸新三板,這一數量規模接近去年前5個月的水平。

1.jpg

進入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環保部專項督查等檢查的力度越來越大,范圍越來越廣。在環境保護高壓之下,伴隨著環保壓力的層層有效傳導,環保政策的落實也在有序推進。環保市場正經歷著新一輪變革,環保企業正在為即將到來的新一輪市場機遇而摩拳擦掌。

然而,我國環保新體系的構建時間較短,很多地方雖然感受到壓力,但要切實貫徹并落實政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針對2017年環保領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存在的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E20環境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薛濤認為,環境治理市場、監測市場等將有很好的機會。另外,在黑臭水體治理、農村污水治理等領域都可能出現一批快速發展的企業。

重點查九大行業達標排放

NBD:2017年是環保領域重要的一年,與治霾相關的“大氣十條”面臨成效考核。您認為今年大氣治理會有何變化?

薛濤:2016年大氣治理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總體出現好轉的趨勢。除了治理措施帶來的改善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影響,比如經濟增速放緩讓一些重工業企業生產萎縮等。

受極端氣候影響,去年11月~12月靜穩天氣增多,冬季出現了高強度的PM2.5大氣污染問題,導致老百姓所感受到的大氣質量變化和官方統計數據中空氣質量狀況變化出現背離。到今年年初,很多地區的PM2.5濃度出現大幅反彈,有些省份雖然總體改善,但改善得不夠均勻,有些地區上升顯著,有些省份更是總體呈現上升趨勢。這些現象都反映出今年大氣污染防治的難度仍比較大。

相對應的是,國家對各地方PM2.5濃度下降指標要求越來越嚴。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為例,在先后出臺的文件中,對于2017年PM2.5年均濃度的目標值要求越來越嚴。

以前大氣污染治理很多時候反映出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因為很多高排放企業恰恰是一些地方的納稅大戶和吸納就業的重要企業,但種種跡象表明,今年中央在大氣污染治理上的推進力度相比往年會更大。環保部的一份達標計劃中提出,2017年開始重點排查鋼鐵等九大工業領域的偷排、達標情況。以河北省大氣污染為例,其最大問題是工業企業的偷排,第二是大型企業不達標排放,第三是環境容量,第四是汽車排放,今年環保部對河北企業達標排放方面會加大力度。

水與土壤治理市場投資將增加

NBD:老百姓關注大氣污染比較多,今年在水和土壤治理上會有哪些動作?

薛濤:比如排污權交易、環境稅、環境監測信息公開等,涉及環保的機制建設,在經過3~4年之后,將建立起以工業達標排放為主的長效機制。

就老百姓對環境感知來看,第一是大氣,第二是水,第三是土壤。從“大氣十條”“水十條”等安排上也可以看出,大氣污染防治是以管控為主的高壓,水污染防治是督促政府投資為主的中壓,土壤污染防治相對緩和一些。水是以基礎設施更新為主要方向,土壤還是以防為主。

在經濟新常態下,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建設的拉動作用比較明顯。在水環境領域,近幾年上馬的基礎設施非常多。按照“水十條”出臺市場的預期,投資需要2萬億~3萬億元,但這一部分主要是以各級政府的投資為主。

在價格機制方面,目前比較常見的是污水處理費,但光靠這還遠遠不夠,包括農村污水處理、城市管網更新、河道治理、海綿城市建設等領域,投資需求非常大,亟須建立起價格機制。同時,也需要對一些工程采取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借此緩解資金方面的壓力。

土壤的處理成本太高,如果說企業對排放的污水進行處理需要一倍的成本,那么未經處理排放出來造成污染之后,處理費用可能是十倍;如果造成土壤被污染,處理成本可能達到百倍。基于此,在土壤污染方面必須要以防控為主。

2017年,我國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會有更大的投入,但和水領域幾千億元投資規模相比還是有差距,因此還需要借助經濟杠桿來撬動,如果只是靠政府投入,土壤治理很難做好。

缺的不是制度 是制度落地

NBD:隨著環境保護工作的深入推進,制度建設亟待完善。在環保制度建設上,哪些方面還需要加強?

薛濤:在環境領域,有3個層級:第一是排污治理,即削減污染物;第二是環境質量改善,建立環境質量倒逼機制,目前我們處在第二階段,即以環境容量、環境質量改善來倒推經濟結構和人力資源承載;第三是生態論,包括生態紅線等,環境保護對經濟的貢獻要建立量化的評估體系,類似于生態資產、綠色GDP,環境本身是有價格的,難點是綠水青山怎么作價。

NBD:按照新環保法要求,地方是環境的責任主體,中央也在反復強調壓力傳導,您認為這種壓力傳導到位了嗎?

薛濤:我認為這種壓力沒有傳導到位。現在地方政府感覺壓力大,主要是以前壓力太小。一方面以前沒有覺得環保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有些企業家環保不守法竟然成為一種習慣。不過近來環保壓力傳導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原來地方感覺壓力大的部門主要是地方環保部門,現在正在把環保的壓力擴展到地方一把手。

中國的環境保護工作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差距主要體現在政策落地上。我們缺的不是環保制度,而是制度落地。想要加大環保壓力的傳導力度,需要加大信息公開,信息公開制度建設要大力推進。

12

編輯: 徐冰冰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薛濤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

作者新文章

作者熱文排行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f8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