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7-07-21 09:31
來源: 中國證券報
作者: 歐陽春香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近日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工業去產能推進和環保監管趨嚴,工業環保市場空間逐漸打開。工業污染治理市場需求很大,其市場影響力不亞于市政領域。環保產業不應該僅瞄準末端治理,而應該創造價值。
市場空間打開
中國證券報:如何看待工業環保的市場前景?
傅濤:工業污染治理以前標準低,近年來標準一直在提高,工業污染治理市場需求非常大。近年來,隨著去產能的推進,工業結構加快調整。但鋼鐵、煤炭、化工等行業仍是支柱產業。產業結構調整,工業原材料價格發生變化。零排放、資源化利用等加快推進,對環保處理工藝也產生影響。
威立雅、蘇伊士等國際環保企業對工業治理市場很重視,剛開始主要針對國際五百強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工業項目。這些項目標準相對高,毛利率也高。
前些年工業環保市場不確定性很大。工業企業太多了,有些企業環保設施改造完成后,卻被去產能給調整了。隨著結構調整逐漸完畢,企業也形成一定的穩定性。經過這一輪洗牌后,中國的工業企業競爭力提升,再疊加監管趨嚴,工業環保市場空間逐漸打開。
中國證券報:對環保上市公司有哪些影響?
傅濤:工業環保市場影響力不亞于市政領域。從長遠看,經過這輪去產能調結構,留下的工業企業大部分競爭力會有較大提升。這為工業治理市場提供了支撐。
隨著工業企業規模化、品牌化、園區化,水、氣、固廢治理市場都會得到價值提升。相對市政等領域,工業環保市場的技術要求更高,與產業環節、生產工藝密切關聯,有時還要求原料回用。沒有“金剛鉆”的企業,難以適應工業治理市場,一批技術型公司將脫穎而出。
綠色發展創造價值
中國證券報:工業環保市場爆發的契機或者臨界點是什么?
傅濤:主要還是在兩個方面:工業企業逐漸穩定,需求連續,不確定性減小;同時,加強監管,大家都要支付環境成本。不能適應高標準的企業生存成本將增加,競爭力會減弱。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讓先治理的企業占到便宜。
以東莞的綠色供應鏈為例,出口市場存在門檻,產品生產過程污染治理不到位,沒有綠色供應鏈,則不能出口。通過行政措施強化,率先進行污染治理的企業,雖然生產成本提高,但產品能夠打入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
中國證券報:推進工業綠色發展方面E20有哪些嘗試?
傅濤:我們最近選擇了邯鄲的鋼鐵、黃山的生態農業、東莞的造紙等推行綠色發展試點,核心是讓先治理的企業取得先發優勢,讓環保治理溢出的外部效應價值體現到產品中。
以黃山的面源污染治理為例,經過治理后,產品變成有機食品,有原產地商標,價格更高。又如邯鄲的鋼鐵企業,進行工業環保改造后,雖然生產成本上升,但邯鄲市愿意補貼,先治理的鋼鐵企業形成服務標準和規范,形成正向循環。
綠色發展是環保行業的未來,環保不應該只做末端治理,而應該創造價值,才能成長為支柱產業。
編輯: 李曉佳
E20環境平臺董事長 、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