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6-06-06 09:23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傅濤
環境產業長期錯配嚴重,在前互聯網時代,大部分公司都是基于信息不對稱的業務交易,因為熟悉某個市長,熟悉某個環保局長,這個地盤的環保業務全部拿下,出現了一批大而全的萬金油式的環境企業。全國三四萬家環境企業中80%到90%的公司都是萬金油式的公司,在熟悉的地盤上什么都能搞定,可以稱為地域多元化。地域多元化的公司沒有專業度,屬于大眾型的,沒有核心技術,沒有行業地位,這樣的公司大量存在于環保行業。
大部分公司同質化,產能過剩,要走出去就得低價,這是供給端的現狀。需求端反而要求個性化、多元化、效果化,這是明顯的產業錯配。
供給端是工業化思維,是大眾思維,有一句話叫中國做什么都會做成白菜價。在供不應求的時代,批量供給就是法寶,中國生產的膜能把世界用的膜都包了。這是原來的供給思路,注重供給、注重規模。然而現在的供應需要個性化的,未來的市場是需要細分的,是基于用戶的,是基于痛點的,是新供給的,是價格導向的,是為特定用戶創造的。日本的馬桶蓋在中國能賣得很好,是因為它更加個性化,能滿足特定人群的需求,它可以賣得很貴。互聯網化、國際化、資本化可以讓你的小眾產品被所有人知道,在小范圍是小眾產品,但是在全國、全球就可以做出很大的量。相反,沒有特點的大眾產品,只能把產品質量做得更好,價格做的更低,要不然沒法生存,因為大眾市場絕大部分產品都已經供大于求了。同樣,伴隨著環境效果時代的到來,環境需求越來越高,環境產業越來越細分,萬金油式的環境企業將受到挑戰。
環境產業原來的關系很簡單,所有的第一界面都是政府,政府是企業的上帝,政府來一定要接待,政府關系維護是第一要務。當政府的行政權力被關進籠子,當環境需求越來越真實,越來越到位,萬金油式的環境公司不再有前途。真正有前途的公司之間基于價值的協同,開始相互連接。縱深型的公司和平臺型的公司,形成一種T字型的互補。有的公司就是做政府的第一界面,四周很多的服務機構跟它發生交易關系,這種穩定的交易關系就是商業模式,企業之間并非是非你即我的競爭,很多東西可以合作,從而產生新的增量。
我們正在嘗試將環保市場切分成500個細分領域,我們發現60%的市場沒有被識別,20%的市場是供大于求的,另外20%的市場是被扭曲的。同時,100%的市場需求都是沒有被完全滿足的,需求層次都是不夠的,大部分需求都是在馬斯洛需求曲線的最低點,勉強達標。環保行業是一個遠遠沒有被開發充分的行業,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行業。但是80%的企業仍然要被淘汰的,萬金油式的、屬地多元化的小環境企業是沒有前途的。環境企業想不被淘汰,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就需要變革,需要創新。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張翠芳 時間:2016-6-3)
編輯: 李曉佳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