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6-06-02 09:34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傅濤
政策變革是經濟轉型的新常態,中國的變革涉及到幾乎所有的產業領域,環境產業是政策敏感性行業,感受到的變革非常強烈。在這樣的快速變革中,要相信三個不變——市場機制、依法行政和群眾路線。 ——傅濤
近日,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在環境產業CEO特訓班及外部授課時分析了我國環境產業依據的政策背景,并指出了快速變革中的變與不變。
本文根據授課內容整理。
我們這個時代,因為“國際化、互聯網化、資本化、生態化”的趨勢影響,經濟的外部環境在發生變化,所以市場變革成為常態,從而政策也充滿不確定性。
環境產業所感受的變革是什么呢?
關聯的財政政策、產權政策、價格政策、投資政策、監管政策、金融政策等都在發生大的變化,近2年出臺的政策比之前的10年都要多。
對環保領域來說,我們從不確定性、從變化中看到了確定性,這其實也是中國經濟的確定性。確定性主要體現在三條線,這在習總書記上臺以后就沒有變過。
首先是市場機制。雖然有些時候看上去也有違背市場的情況發生,這只是經驗問題,本屆政府骨子里是相信市場機制的,只要有機會中央政府就會重申市場機制。我相信市場機制,我們E20環境平臺,生存了16年時間,只有一個宗旨,就是相信市場。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最終要走的途徑,雖然中間五年到十年有一次大的反復。其實包括住建部、環保部,對于環境基礎設施要不要走市場之路,是有疑慮的。但我認為,自從習李當政以后,實際上對市場機制的堅定程度高于上一屆政府。
第二是依法行政。這跟我們環保產業也有關系。我們在說把政府的權利關進籠子,重點是把地方政府的權利和部門利益關進籠子。我們的環境公共服務本身是跟政府發生密切聯系的,尤其是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行政是否到位,直接決定我們的合同能否順利執行;我們不是直接跟黨中央發生關聯的,只要甲方有跡可循,我們能夠在不確定性里面找到確定性。
第三是群眾路線。包括環保領域的鄰避效應,只要老百姓反對,形成公共輿論,政府會特別重視。李總理近期又強調,發展經濟的目的還是為了惠及民生,這是政府真正的開始關心民生了。其實聯系群眾打壓既得利益者,這是政治路線的一種決策。
觀察我國的政策走向,很多時候都是這三條路線的體現,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政策中間,也會有這些確定性。所有的改革,是圍繞不確定性展開的,有些做法看不太懂,但是我認為,最終的根本都會回到這個原點,因為執政理念沒有變。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全新麗 時間:2016-6-2)
編輯: 李艷茹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