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6-04-06 10:17
來源: 中國固廢網
作者: 薛濤
過去多年來,工業污染以及農業種植中不當使用化肥、農藥等使得中國大片土壤被污染。可期待的是,考慮到污染土壤對糧食生產和人類健康造成可怕的后果,中國正在下定決心解決這一難題。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今年的“兩會”記者會上指出,“土十條”(《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文本已基本成熟,將于今年出臺。中國如何完成自己的“波恩挑戰”(Bonn Challenge),需要的不僅僅是決心,更需要驚人的治理成本。與大氣治理和水治理不同的是,土壤污染治理的難度更大、周期更長且費用更加昂貴,因此,土壤污染治理的巨額資金問題就成為持續治理的關鍵。資金缺口能寄希望于土地出讓金嗎?PPP接盤靠譜嗎?
好像就我潑冷水潑的起勁,太煞風景。注意一個數字,2015年土地財政收入減少21%,這邊還想搞到10%?地方政府頓時成sb。PPP是來做慈善的嗎?土地污染的遏制還需要靠防控執法及充分的價費杠桿。不能再讓砸窗(污染土地)的人逍遙,難道你還真相信有一種砸窗補窗就是經濟發展的“永動機”式經濟學?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
“土十條”年內出臺 海量治理資金難題如何破解?
來源:界面 作者:謝玉娟
就推動污染土地恢復而言,世界范圍內也許沒有一個國家比中國更緊迫和復雜。過去多年來,工業污染以及農業種植中不當使用化肥、農藥等使得中國大片土壤被污染。
可期待的是,考慮到污染土壤對糧食生產和人類健康造成可怕的后果,中國正在下定決心解決這一難題。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今年的“兩會”記者會上指出,“土十條”(《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文本已基本成熟,將于今年出臺。
中國如何完成自己的“波恩挑戰”(Bonn Challenge),需要的不僅僅是決心,更需要驚人的治理成本。“波恩挑戰”是一項土壤改良全球倡議,此倡議旨在到2020年恢復1.5億公頃退化土壤和遭砍伐的林地。
與大氣治理和水治理不同的是,土壤污染治理的難度更大、周期更長且費用更加昂貴,因此,土壤污染治理的巨額資金問題就成為持續治理的關鍵。
資金缺口能寄希望于土地出讓金嗎?
治理10公頃的工業污染土地你知道需要多少錢嗎?有數據顯示,以美國治理污染的經驗看,凈化這塊相當于天安門廣場四分之一面積大小的土地,需要的治理成本是3億多元人民幣。
那么治理一個更大范圍內的污染土地呢?根據2011年中國首個由國務院批復的重金屬污染治理方案《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預算投資是595億元。但依據湖南相關部門預測,要保證治理效果,全部投入需在4000億元以上。
中國的土壤污染包括農業耕地污染、城市棕色地塊污染以及礦區土壤污染。 2014年4月,環保部公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總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具體到耕地,中國就有333.33萬公頃耕地因遭受污染而不宜耕種。
按照上述數據計算的話,若完成全國污染土地治理,所需資金將非常驚人。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經濟與管理系副教授藍虹2014年曾撰文指出,耕地土壤污染修復所需資金數額巨大,僅對受重金屬污染的農業耕地而言,即使采取土壤修復成本最低的植物修復法,每公頃的修復成本也將達到30萬元,耕地修復所需資金總額將高達6萬億元。
除了農業耕地,城市棕色地塊和礦區土壤污染的治理也都耗資巨大。藍虹稱,依據最保守的測算,每公頃治理資金最低需要9萬元,則資金需求為1400多億元。根據《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用于全國污染土壤修復的中央財政資金為300億元,我國土壤修復存在巨大資金缺口。
上述數據還都是最保守的估算。如果按照最嚴格的治理標準,有些專家認為,若完成全國污染土地治理,所需資金將超過數十萬億元。如此高的治理資金來自哪里呢?
《經濟參考報》日前報道稱,“土十條”內容中將建議提取10%土地出讓收益。據測算,若各地提取10%土地出讓收益用于土壤污染治理,加上中央財政、社會資金投入,每年投入可在1500億至2000億元。考慮到國家土地政策逐步收緊的因素,到2020年,預計可籌措到1.1萬億至1.4萬億元。
2016年2月,《第一財經日報》也曾報道,在資金籌集方面,“土十條”相關編制單位建議提取10%土地出讓收益,“取之于土,用之于土”。
對于“提取10%土地出讓收益”的建議,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并不靠譜”。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稱,出臺這樣的政策的可能性很小。
他解釋說,原因在于土地出讓收益歸地方政府,中國的財稅體系是百分之七八十跟經濟活動有關的稅收歸中央,地方現在主要靠土地收入。
“因此在地方財政收入壓力巨大的情況下拿出10%的土地出讓收益只是建議,能不能進入土十條還不一定。”薛濤說。
中國能設立“超級基金”嗎?
在土壤污染治理上,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紛紛設立土壤污染基金來解決治理資金問題,其中以美國的“超級基金”最具代表性。
美國“超級基金”的設立緣于1970年代的拉夫運河場地污染事件。
該事件發生在1970年代紐約州拉夫運河沿岸,這條運河是19世紀為修建水電站而開挖的,1940年代運河干涸廢棄后被胡克化學公司購買用作工業廢棄物傾倒場。1953年,這條充滿各種有毒廢棄物的運河被公司填埋覆蓋好后轉贈給當地的教育機構。此后,紐約市政府在這片土地上陸續開發了房地產,蓋起了大量的社區和一所學校。從1977年開始,這里的居民不斷發生各種怪病,孕婦流產、兒童夭折、嬰兒畸形、癲癇、直腸出血等病癥也頻頻發生, 1987年,這里的地面開始滲出含有多種有毒物質的黑色液體。
編輯: 陳丹丹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