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6-03-07 10:57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傅濤
由于環境保護的部分公益屬性,長期以來,關于環境領域市政公共服務領域要不要市場機制、環境服務費是市場定價還是政府定價、環境產業發展應由市場引導還是政策引導,爭議始終不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堅定地認為,環境治理必須依靠產業的力量,而產業的發展,必須崇尚市場。“雖然環保行業是政策性行業,政府干涉非常多,但在交易環節,真正的治理環節,必須崇尚市場。以前,我們用行政化的手段來做環保,實踐證明效果有限;現在,我們必須要用市場手段、產業手段來完成歷史賦予的使命。”
環境產業的先天不足及后天弊病
傅濤認為,相比于其他行業,環保行業有其特殊之處:“它有兩個甲方,一個是地方政府,一個是排污企業,這兩個甲方并不是理性采購、追求性價比,相反,他們都不是出于自身意愿去購買環境服務。可以說,環保產業是因為環境服務外部化而產生的,看似很大,實際很弱小。”因而,在環境產業成長初期,很大程度上依賴政策推動。
而在過多的政策推動下,環境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充滿了政策陷阱、社會陷阱。“百分之七八十的公司都走得很難。即使是環保產業中規模較大的一批企業,在現在治理結構之下,也是問題頗多,和其他行業有很大差距。”
傅濤指出,目前,環保行業的積弊主要體現在非市場偏失導致的產業錯配。“以前,環保需求大部分是政府說這事兒要做,我們就蜂擁而上,但是我們不知道能不能滿足他們,也不知道這種需求對不對。地方政府在配置中間嚴重忽視了真正的需求,因此造成了資產錯位,垃圾焚燒廠在哪兒建?建成什么規格?什么時候建?都不是按照市場需求配置的。”
實踐證明,環境產業局部過剩已初現端倪:垃圾焚燒、市政污水處理費用持續下挫。
環境政策及市場已開始自發調整
“所有反市場所做的收入預期、增長預期都是值得懷疑的。”傅濤指出。在新常態之下,面對稅收下滑、監管透明、財政設有上限的背景,地方政府大包大攬的能力減弱,已很難在《水十條》、《大氣十條》、《土十條》之中獨善其身。隨著環境產業資源錯配問題的暴露,政府政策也在逐漸傾向于利用市場機制。
傅濤指出,在近年出臺的環保相關政策中,市場化導向已較為明顯:
國發60號文對重點領域投資體制的改革,其實是回答了增量在哪兒的問題,且允許項目融資、允許產業基金的發展、允許政府資金去投資私募股權基金、允許政府補貼私營企業。地方政府在多方面的權利都被裝進了籠子,這給市場機制帶來很大的機遇;
“三中全會”強調了要重點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能夠讓市場作為主導,來促進環保的落地;
“水十條”的各項指標均展現了從環境效果出發的基本原則,而結合中央各項改革的進展,必然在不同治理領域帶來交易結構的升級,市政設施的特許經營、工業領域的第三方治理、環境修復領域的政府購買環境公共服務,都是在單元任務上的局部體現;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完善環境服務價格政策,要求按照“污染付費、公平負擔、補償成本、合理盈利”原則,合理提高污水處理收費標準。
“這種變革在影響我們幾乎所有的產業環節。這兩年所出的政策多于過去10年的,幾乎所有政策都被重置了,收費政策、財政投資政策、產權政策、金融投資PPP政策、環境監管政策,接下來的產業重構將相當深刻。”
近年來,“新供給”一詞漸熱。“新供給”新在哪里?政府、企業、專家都有不同的理解。傅濤則認為:“我所理解的新供給是在我們政府新市場機制之下解決產業問題的新供給。在供大于求的時代,政府的非理性市場干預并不是真正的新供給,新供給應該是基于市場、基于需求、基于客戶。”
目前,我國的環保產業一共有近4萬家公司,但傅濤認為,現有的大部分公司都將經歷生存困難,80%以上的環境公司會終結。傅濤指出,面對深刻的產業重構,創新、迎接資本時代、生態與開放是企業的根本出路。
為此,傅濤帶領的E20環境平臺,一直崇尚用商業之道和市場化理念解決環境問題。同時,傅濤也對未來的環保市場充滿信心:“我相信市場,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堅定。”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李艷茹 時間:2016-3-4)
編輯: 李曉佳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