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6-02-01 15:26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傅濤
現場發言視頻實錄
水體黑臭、垃圾圍城、霧霾頻發等現象將環境治理推到了舉足輕重的位置,公眾對環境需求的提高、政策的頻繁發布,僅僅解決問題的治理模式難以滿足這個時代的要求,面向效果治理的時代已經來臨。行業如何應對?“極致化與藍色思維”,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總編傅濤在“2015(第七屆)水業熱點論壇”上給出這樣的答復,并在現場分享了他對污泥處理處置極致化的思考。
以下為現場發言整理,未經發言人審閱:
新老朋友,上海水業熱點論壇走過了七個年頭,我們共同參與了水務領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很多新的理念和想法都在論壇上迸發出來,也感謝合辦方上海市政院張辰大師、上海城投麥總。
今天我們的題目是《極致化與藍色思維》。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總編傅濤
節能環保一直在一起,上個月我見到節能協會的會長,他說節能的都是環保的,但是環保的往往不節能。這種嘲笑可能不僅是節能行業,節能行業是新興領域,還有一些合伙人來自化學行業。通用機械行業嘲笑我們的設備不專業,化工行業嘲笑我們的控制不專業,我們看電力行業、鐵路行業,從別的行業可以看到我們的差距。我們的差距不僅在節能上,環保行業10多年來,從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我們污水處理廠突飛猛進,短短10多年從幾十個污水處理廠,發展到3700多個縣城以上的污水處理廠,如果把鎮上的污水處理廠都算上,有4000到5000個。
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問題,我們在快速發展,注重了污水,但是忽略了污泥,很多自動化設施不能運營等等。我們有很多技術,但是有多少考慮了用戶的需求?我們的行業畫地為牢,屬地經營,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污水處理集團、污水處理公司,相互間有一些技術交流,天下污水是一家,但大部分是同質化的,好的經驗很少得到真正的推廣、普及。環境企業有4萬多家,但同質化競爭導致行業內出現了很多低水平的重復。
“水十條”表征環境效果時代的到來
我總結一下,看似強大的、發展很快的市政污水污泥行業,實際上很脆弱。我們能承受社會對我們的重任嗎?今年4月份,“水十條”發布,期盼已久的“水十條”和以往的發展規劃不同,“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發布很多投資性的政策,在哪里建多少污水處理廠,建多少垃圾處理廠,“水十條”是中央政府向社會的責任承諾,我們以前的環保基本是問題導向,哪出問題解決哪里。市政也是問題導向,污泥沒地方去了,抓得很緊。上海除臭抓得緊,出了問題領導抓一抓。當“水十條”變成效果導向、環境質量導向的時候,我們的結構發生了變化,我們的產業、我們這么多設施,能供給環境的效果嗎?我們能實現對接嗎?我認為很懸。
支撐效果時代的三個角度
1、供大于求。沒有一個技術是不可替代的,出現一個設備,很快就有大批人會生產。不僅是我們行業,鋼鐵、煤炭都是這樣。甚至資本現在也是供大于求,資金沒有地方去,這是社會的現狀。并不是所有的供給都有用戶承認,技術也好、人才也好,我們現在幾百所院校每年培養環境工程的本科生、碩士生,大部分工作很難找,他們都集中在一個領域。用戶價值是我們定義的一個技術有效性的核心緯度,尤其是在我們這種全球的、供大于求的時代。以前我們希望自己的匯率越來越高,全球供大于求的時候希望自己的匯率越來越低,希望我們可以把東西賣出去,這已經是我們的大方向,環保行業同樣如此。
2、供給如何變成用戶價值,需要價值的重新定義。這就會出現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也就是企業。現在中央的幾大國策,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這是我們習李時代最重要的方向。水務行業從供給時代到用戶產出時代,出現了價值落差,價值鏈是斷的。很多點狀的供應并不能實現水十條要求的效果。這需要價值重構,價值重構的主體是企業。一個優秀的企業,一定是有用戶價值。現在我在做一個企業,我感覺到了企業家的不容易和偉大,他們是從用戶出發設計自己的時間、自己的工作和內容,以前我們很多角色是“自嗨”的。
企業的核心價值,最重要的是做產品,商業價值設計,去滿足我們從粗放的供給時代到面向效果的、極致化的需求時代的轉變。
還有兩個話題必須要面對,今年李克強總理把“互聯網+”作為國家戰略,兩個月前發布了11個領域的“互聯網+”落地行動計劃,其中也有生態領域的“互聯網+”。我們知道4G是3G速度的36倍,5G說是4G速度180倍。有人說我們這個行業早就接通互聯網了。10多年前我到住建部參加驗收,那時候完全不懂什么叫信息化。現在,供水行業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網信息系統。但是我覺得信息化不是“互聯網+”,一個行業用互聯網我們不陌生,這是工具。“互聯網+”是重構價值交換的規則。一個行業價值鏈發生顛覆性變化的時候,“互聯網+”會成為重構價值鏈非常重要的工具和手段,現在的科技發展和趨勢,為我們的重構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切入點。有人說,什么時候才能真正的“互聯網+”?很多人認為,環保離“互聯網+”的路很遠。“互聯網+”是從末端上溯的。
編輯: 李丹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