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5-09-18 14:16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李力
設備的配置,地下的設備選擇和配備是不同的,需要考慮耐蝕,維修等等很多方面,尤其是工藝池體的限制,使用設備不一樣。
電氣自控、通風除臭都不一樣。我們要解決四大氣體問題,通風、散熱、潮濕、臭氣;自然通風設計;除臭風量、密封;與除臭系統的配合;管線布置等。
防洪排澇,地下水廠這方面非常的突出,我國不少污水廠遇到這個問題。還有消防安全、采光照明、建筑結構的問題。
另外還有防腐防銹,以及緊急疏散方式、運營維護、維修改造、應急處理都不一樣。
地下污水處理廠面臨的技術突破包括:
第一,造價和運行成本及其他外圍成本形成的綜合成本降低。當地下廠和地上廠造價運營成本差不多的時候,競爭力就非常凸顯了。
第二,創新技術的突破。針對地下廠,需要做到技術突破。在一個相對溫度比較穩定的狀況下進行生物反應,實際上有它的特點,關鍵會帶來一些針對它的技術挑戰。
第三,新技術應用。王凱軍老師介紹了好氧顆粒污泥、納米絮凝劑技術等,還有我們說的FM-DBR技術,這個技術不產生剩余活性污泥。現在地上廠都回避一個問題,有泥就有影響。當這個廠沒有泥往外運的話,對環境就是零影響。
第四,與城市功能結合,體現城市生態綜合體的價值。地下廠和地上廠的設計都是融合在一起的。
第五,高地下水位地區應用。
第六,半地下廠的應用,這個應用的前景也是不錯的,造價比較適中。
北控水務藍色地下凈水園區典型案例
最后我介紹一下北控水務在藍色地下凈水園區的典型案例。
目前,北控水務投資建設運營的地下式污水處理廠項目8個,其中2項為國際項目——馬來西亞Pantai第二污水處理廠、新加坡樟宜第二新生水廠,6個為國內項目,總處理量達123.3萬噸/日,涵蓋污水、再生水、新生水三大領域。北控水務近年來在全國和國外做的地下污水處理廠的幾個案例:
這里簡單介紹三個案例:
馬來西亞Pantai第二污水處理廠。Pantai第二污水處理廠為全地下式水廠,日處理規模32萬噸,服務人口142萬人,投資25.48億港幣,集污水處理功能及景觀生態價值于一體,是中國企業在海外運營的首個污水處理廠。采用全地下式設計思路,融合生物濾池除臭、太陽能無動力高效采光、沼氣發電、水源熱泵等新技術,使其成為一座綠色、環保和節能的新型污水處理廠。
北京稻香湖再生水廠。日處理規模16萬噸;占地面積4.47公頃;服務面積約34.5km2 ;出水“準IV類地表水”標準;是北方地區最大的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和再生水廠。原設計,采用地上式設計,占地17公頃,對于海淀北部生態新區“綠心”有較大影響。優化設計采用全地下式設計,占地4.47公頃并且對于海淀北部生態新區環境有積極影響。大幅節約土地、提升周圍環境品質及土地價值,符合政府愿望,被政府采納,選為投資合作方。被列為市區兩級重點工程,是北京市未來三年中十大重點工程中唯一入選水務項目,也成為環保部重點關注的工程項目。地上功能與定位為,精心打造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低碳示范公園,同時,使其成為區域發展的綠色引擎。生態公園、活力公園,文化公園,高端科技研發基地。關鍵技術采用多級多段生物除臭技術,矩形周進周出沉淀池,分段進水A2O脫氮除磷技術,水源熱泵熱能回收技術,精確曝氣技術,精確加藥技術,自然采光技術。
深圳布吉污水處理廠。這個是我們運營了四、五年的污水處理廠,地上定位主要為文體休閑公園,對市民開放的公園,地上的綠化所有維護都是合同范圍內的,政府對這部分也給予了支付。
由E20環境平臺、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15(第七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將于9月11日-12日(周五、周六)在上海同濟大學一二九禮堂舉辦。圍繞“面向未來的污水污泥極致化之道”這一主題,邀請技術領域專家學者、相關政府主管部門、業主單位、投融資領域專家,與行業關注者共同探討“水十條”后,作為污水污泥領域的技術型企業,應該具備哪些面向未來的綜合素質等話題。屆時,也將有地下污水處理廠的成功經驗分享。敬請關注。
編輯: 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