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1-05-18 10:56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薛濤
而在去年水業戰略論壇上我們也提到,到目前為止,對于地方政府在財政緊張的狀況下,最有動力被迫花錢的地方還是來自環保部門的督查。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的環境監測規劃中,國控斷面將從2050個提高到3646個。監測斷面的增加,必然會驅動地方政府去投資,去保證水質斷面的達標。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個地圖上看到,顏色越深的地方,斷面增加的比例越高,從而項目機會也就越多。
從污水資源化相關文件中,我們可以看出,驅動地方政府來做排水設施的改造投資的因素,更多還是來自于我們的斷面考核。這也印證了地表水斷面在“十四五”中的一些要求提升,劣五類水體要從千分之六到基本消除。3月31日,張司長講話中間也有類似的信息,相信會給斷面考核保障的相關項目帶來更多的機會。
污水資源化文件X軸分析運用于市政領域的效用結論和一些污水處理技術發展趨勢
綜上來看,從排水的角度,這個文件并未明確導向大規模的提標。4月1日上午各位專家包括王家卓,唐建國,還有3月31日的王洪臣老師(推薦閱讀:王洪臣:總量達1000億噸,污水資源化的重點方向在哪?灌溉!)都談到了,在我們城市斷面水質標準倒逼的情況下,我們更關心的是廠網河系統,更關心的是初期雨水處理以及一些分散的處理等等,而不是簡單導向污水處理廠的進一步大規模提標,當然該提標的地方也還會有項目。另外,管網的維護,在這個文件中間提的不是太多,文件明確提到的是濕地和分散式的污水處理的新增機會。對分散式污水處理的方面,這幾年會產生很多新的商業模式,比如3×N的購買服務和廣泛用于CSO控制等等,很多企業都在做,也有很好的發展。還有一個比較明確的信息就是,根據文件,在小區做中水回用的商業機會是減少的,這是我們對幾個市政領域污水處理技術在這個文件中的商業機會的判斷。
我們看到論壇里不少污水提標或分散式污水方面涌現出來的新技術的發言,我也總結一下,他們在競爭中基本上在這“不可能”三圈中找到自己最優的位置:第一是足夠集約、占地小;第二是投資足夠小;第三是所謂低碳或者低能耗、低物耗。最優秀的企業如果能站在三個圈的中間,就是無敵的,但大部分企業只能做到兩項,而在剩余一項上是短板,因此企業需要找到適合技術應用的場景去發揮長板,這是我們對這幾年技術性企業的一個簡單的總結。
另外,還有以下這張圖(下圖)補充到我們的技術或是污水資源化的分析中,這也是3月31日,王凱軍老師發言中花了很大篇幅來介紹的一個熱點(推薦閱讀:王凱軍:環保產業是下一個“無碳”燃料技術的主角)。我們統計了當下污水處理廠情況的分析,其中全地下占比76%,半地下占比24%,處理工藝上包括A2/O占比大概42%、MBR占比53%,右邊是一些參與的企業,這個數據也分享給大家。
再從Y軸解析污水資源化文件:還是在雙城記里找線頭
說完了X軸,我們知道了污水資源化再生水利用率考核上是非常復雜的,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制定新的再生水利用率考核的計算方法和考核指標,我們還要等進一步的文件出臺,再看有什么樣的影響。既然本底值不清的情況在再生水利用率考核方面也是十分嚴重,導致無法憑借年鑒數據做簡單推演分析,那么我們嘗試換一個角度,重點看前述二維圖的Y軸,即主要分析人均水資源量給再生水利用帶來的壓力和機會。如果一個地方非常缺水,那么從需求本身來看就一定會有再生水利用的空間。這可以做出另一個二維圖如下來看。這張圖的Y軸依然是缺不缺水,而X軸是看有沒有錢。既缺水又有錢,一定是再生水利用商機最大的地域。從這張圖上我們找到了最缺水和最有錢的兩個城市,那就是北京和上海。那么我們的問題又來了,為什么北京和上海是兩個完全不同缺水類型的城市,卻幾乎在出現在同一個區域?
這里就涉及到前述的本底值不清的第二類情況:對“水資源總量”定義不清楚的問題:我們通常“以為”一個地區所擁有的水資源,就是這個地區能用到的所有的水,包括了所有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規水源等等。那么,按這個感覺,上海好像不應該缺水,而是北京應該缺水,但下面這張水資源地圖上,上海和北京卻是一樣的顏色。江蘇和河北的情況能一樣么?我們覺得也應該不一樣。什么是缺水?極度缺水、重度缺水是怎么定義的?在下圖的右下角已經說了,地區水資源總量是在當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水總量,所以我們說的缺水不缺水是指的一個地區是否缺在本地區所獲得的“一手水”,而來自其他地區的過境水是不在計算范圍之內的。比如上海和北京,都叫極度缺水,但缺水的情況是不同的,這兩個城市要有不同的分析。
我們再用一次二維法:以本地水資源的缺和不缺,以及過境水資源的缺和不缺,分四種情況:1. 無論一手水還是過境水,什么都缺的,比如北京,啥都沒有,所以即便有南水北調,所有的水還是要吃干榨凈來用;2.也有本地水資源不缺,不需要用到太多過境水資源的,但是本地水資源污染比較嚴重,屬于水質型缺水的,比如云南。3.也有本地水資源缺乏,但有過境水資源的,再可以分為上海這樣的水質型缺水,或者過境水資源并不讓用的政策型缺水的地區。4. 以及像廣西這樣,本地水資源和過境水資源都不缺,并且水質較好的省份。所以進一步我們又分為右邊金字塔中的這四類情況,有完全不缺水的、有水但有被行政力量限制或不讓用的——這會對再生水的利用產生利好、以及完全無水可用的。當一個地區無水可用,為了滿足本地的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就會大量的開產不可再生的地下水來使用,但是由于其不可持續,地下漏斗區將逐步擴大,使得再生水利用的商機總歸將逐步來到。
編輯: 陳偉浩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