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0-09-03 10:33
來源: 中國固廢網
作者: 薛濤
規劃中的焚燒處理比例過大。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的廚余垃圾超過一半,應單獨分類,用堆肥等生化方式處理,使其回到自然循環中。而可回收的紙類、塑料又分別占10%左右。也就是說,如果分類工作做得好,需要進入焚燒、填埋等混合垃圾末端處理設施的垃圾量,只有不到30%。
上海垃圾分類的實踐基本證明了這一點:
根據2020年6月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的數據,上海5月的濕垃圾日均分出量已從一年前的5660噸/日增長到約9796噸/日,可回收物也從2580噸/日增長到約6266噸/日,干垃圾已從2.2萬噸/日減少到約1.5萬噸/日。
按照規劃,到2022年年底,上海市焚燒處理能力將達到2.9萬噸/日、生化處理1.1萬噸/日,填埋5000噸/日。顯然,未來應當增加更多廚余處理設施,減少焚燒設施比例。
如果以全焚燒為目標,垃圾分類就會失去意義。
然而,主管部門還沒有注意到這一點。2016年12月31日發布的《“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底,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50%以上,其中東部地區達到60%以上。
海南省發改委、住建廳2019年7月5日發布的《海南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中長期專項規劃(2018-2030)》甚至提出:提高全省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占比,近期焚燒處理占比達到90%,遠期達到100%。
此外,焚燒還具有“鎖定效應”。
中國焚燒廠一般采取BOT或PPP模式,企業與政府簽約長達20-30年。這段時間中,政府按噸向企業支付垃圾處理費,且必須保障企業獲得一定量的混合垃圾作為原料,否則要向焚燒廠支付違約金。之所以采取這種方式,是因焚燒廠動輒需要投入數十億的建設經費,需要吸引民間資本,為的是確保投資項目的民間資本能夠回本、盈利。
垃圾管理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其目標就是減少混合垃圾。而上述約定意味著,地方政府如果垃圾分類做得好,進入焚燒廠的垃圾減少,反而會違反協議。相當于在簽約期限內,垃圾管理的方向鎖定在混合垃圾焚燒上,這會讓垃圾分類工作難有建樹。
(作者謝新源系零廢棄聯盟政策主任。本文摘錄自《垃圾分類的全球經驗與上海實踐》一書。)
編輯: 趙凡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