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0-06-28 16:12
來源: 華夏時報
作者: 劉詩萌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當前中國水環境治理的模式下,必然出現很多市場不能完成和解決的問題,需要一定的政策和市場的混合體來執行,這就是三峽集團特點。三峽集團比一般公司有更強的政策變革能力、統籌能力,對收益率要求更低,也更容易獲得金融機構的信任,總體來看更容易完成長江保護的任務。
過去兩年間,環保產業經歷了“冬天”的洗禮。
環保民營上市公司受PPP拖累接連爆雷,央企、省市級國企、政策性國企大舉進場后,行業格局也隨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作為環保產業中最早探索市場化又相對成熟的行業,水務行業同樣迎來了中鐵、中交等一條條“大魚”的入局。
其中,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三峽集團”)在水務行業的發展頗具代表性。2018年,發改委、國資委發文正式明確了三峽集團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此后三峽集團從水電領域進入環保領域,并成立了全資子公司長江生態環境保護集團(下稱“長江生態環保”)作為其開展長江大保護工作的實施主體。
三峽集團在水務環保領域動作頻頻。據中國水網不完全統計,截止2020年4月三峽集團中標的水務領域項目投資總額已達333億。而日前三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鳴山在九江調研時亦透露,三峽集團長江大保護業務布局已全覆蓋到沿江11省市,中標項目超過330個,今年底累計落地投資將超1000億元。
三峽集團原本是水電行業的龍頭,為何進入水務環保領域,又將給水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許多行業內外的人士或許都有類似的疑問。
近日,在E20環境平臺主辦的2020(第十八屆)水業戰略論壇上,長江生態環境保護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峰表示,從三峽工程建設開始,三峽集團的作用就是組織協調、帶動引領各方專業人士做專業的事情,“希望大家理解,我們來并不是來跟大家搶利益、搶蛋糕的。”他說。
延伸閱讀: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中國水環境治理的模式下,必然出現很多市場不能完成和解決的問題,需要一定的政策和市場的混合體來執行,這就是三峽集團的特點。三峽集團比一般的公司有更強的政策變革能力、統籌能力,對收益率的要求更低,也更容易獲得金融機構的信任,總體來看更容易完成長江保護的任務。
為什么是三峽?
長江全長6300公里,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慶、云南、貴州九省二市,是中國第一大河,也是重要的水源地之一。然而近年來隨著沿岸省市布局化工、制藥、中低端制造等工業,長江流域污染嚴重,比例高居全國七大江河首位。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歷史經驗表明,許多河流水污染治理的實施效果不好,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九龍治水”,每個地區都有大量的規劃設計方案,但無論是深度還是系統性都遠遠不夠,沒有系統全面地統籌把握長江流域這一整體,因此跟期望的目標產生了偏差。毫無疑問,共抓長江大保護需要一個“扛鼎”的企業,以系統和科學的精神來落實這項重要的工作。這一工作,就落在了長江沿線最具經濟實力的央企——三峽集團的身上。
從行業發展的視角來看,三峽集團的進場確實帶來了改變。薛濤指出,2018年后,部分做污水、垃圾的民營環保公司由于PPP中做水環境項目的資金量大、墊資比例高、對還款風險的擔憂等原因開始明顯撤出。但這些PPP項目還是需要企業來承接和完成的,在三峽集團進場前,原先只有央企的建筑類公司愿意去承接。不過,除了中節能一家以環保為主業的央企外,大部分的建筑類央企接手PPP都是為完成國資委對施工總量的考核任務要求,更關心施工量大不大,也沒有太大意愿和能力去挖掘項目的規劃設計、技術。
而三峽集團的優勢正在于此。相對于建筑類央企,它更愿意花時間和財力去提高環境領域的能力,更愿意出資在研究和規劃上;相對于民營企業,它對收益率的要求更低,跟政府溝通的渠道會更加地順暢,金融機構對他們的信任也比較高。
“回頭來看,在當時的時間點上,三峽集團做的PPP的檔次、規模、層次確實好。”薛濤說。
“資本+”打造朋友圈
經過一年的探索,長江生態環保以城鎮污水處理為切入點,持續推動項目落地建設運營,實現了4個試點城市先行到向全江轉段、全面鋪開的三個階段轉換,形成了城鎮污水處理和水環境綜合治理163字治水方針。在蕪湖試點提出的“三峽治水模式”,2019年已經被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寫入文件當中。
而在行業當中,三峽集團和長江生態環保更受關注的是一系列合縱連橫動作,快速建立了起了自己的“朋友圈”。
為開展“長江大保護”業務,三峽集團搭建了“五大平臺”,其中長江生態環保是業務平臺,而長江生態環保產業聯盟是其中的合作平臺。2019年6月,長江生態環保產業聯盟首次召開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宣布有54家成員單位。而擔任聯盟秘書長的趙峰此次透露,目前聯盟已經有92家成員單位。
趙峰在演講中介紹,在自身發展與協同發展方面,三峽集團探索“資本+”促進互利共贏。經過27年的發展,三峽集團成為一家非常強的中央企業,發展前景、組織能力和投融資能力都具備一定的優勢。因此可以用良好的投融資能力、資本的信用體系以及較好的現金流等優勢,采取“資本+”全國性的行業平臺的辦法來導入行業頂尖的專業能力。同時,針對地方平臺高負債率,投資能力不足的問題,還可以采取“資本+”區域性地方平臺公司,盤活地方政府的存量資產,帶動增量投資。此外,也要采取“資本+”專業技術型企業,更多地體現結果導向,通過專業技術能力確保質量,讓專業的人士干專業的事。
編輯: 趙凡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